饿狼子、鵰窩寺
很小的时候,常常听老人们说“饿狼子”的故事。大人们管教不
听话的孩子,总是说:“听话!不听话,操心饿狼子叼走的。”
小时候常问父母:“饿狼子是个啥东西?”“为什么我们这里有饿狼子?”“别处也有吗?”带着这些疑问,盼望自己赶快长大,能够独自走出户外,亲自去解开这个谜。
同一人。杨永,字延定,是杨继业的次子,人称杨二郎,杨戬。杨延定武艺不如其他兄弟,既不是长子也不是幼子,所以杨延定常常最被忽视,但其力大惊人也是一员猛将。关系是关系,指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人与人。
大人们都说,“饿狼子”在燕家洞。还有人说“饿狼子”就是“卧狼翅”。
这饿狼子,嘴巴是向胸脯弯曲的,爪子有半升子那么大,翅膀比簸箕还大。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想看看“饿狼子”,是非常容易的。它常常在宝峰山一带盘旋。
与名著《西游记》中的杨二郎同为二郎神的文学形象,并沿用宋代朝廷敕封二郎神的封号清源妙道真君,故民间约定俗成叫做二郎神杨戬,即灌口二郎,俗称二郎真君,尊称显圣真君、赤城王、金花太子,二郎神君,川主。二郎神形象的。
它飞行的速度相当快,常常圪蹴在悬崖峭壁上。这饿狼子尽管很凶猛,但没有伤过人,也没听人说伤害过家畜。
没有关系。杨延定和杨戬是影视剧中的虚拟人物。因为两人的父母不同并且也没有亲戚关系,所以两人没有任何关系。该两人在剧中无论是地位还是实力都是非常厉害的。
我常想:它来燕家洞干嘛呢?难道燕家洞是它的家?直到有一次我亲眼目睹了它叼食野兔的全过程,才明白它常光顾此地的原因。
初秋的半天晌。远处,一灰白野兔正在燕家洞外觅食。时而俯食,时而仰视,那双警觉的圆眼四处观望着。它那里知道,厄运即将来临。
悬崖上,饿狼子已经掌握了兔子的行走规律。它不慌不忙地展开双翅,从崖壁上俯冲而下,之后又以极快的速度,折头而起,盘旋在兔子的上方。兔子似乎觉察到了危险即将降临,抬腿便跑。饿狼子则紧随其上,绕着圆圈盘旋,这时的兔子反而不跑了。正当我惊魂未定,还没有缓过神的瞬间,饿狼子一个俯冲直扑野兔,可怜的野兔已经被叼走了。
回到村里,我向长辈们说起了此事,并向长辈们探讨了一个问题:饿狼子为什么不在兔子跑起来的时候去捕捉,而是在天上盘圆圈呢?长辈们给出了答案:是饿狼子的影子,镇住了兔子。当饿狼子巨大的影子出现在野兔头上时,野兔以为饿狼子已经扑来了,所以,本能的反应才促使它龟缩在一起,正是这个时候,饿狼子才把这个乖乖兔抓了个正着。
至于饿狼子为何会出现在燕家洞附近,长辈们给的答案更简单:这里水草肥美,野物自然少不了。不要说小小野兔,就是野狼、野猪、獾子、孢子等大型动物,也不是随便能从这饿狼子的眼皮子底下跑掉的。因而有人说它又叫“卧狼翅”,言外之意就是说,它用翅膀就能把狼之类的大型动物“卧走”。好厉害的家伙!
再后来,在燕家洞附近,很难见到饿狼子了。附近村子的人说,如今更是难得一见了。有人说,饿狼子成神后,向东北方向的吴家窑飞去了。
吴家窑就是碗窑,碗窑就是张毛圪塔,在怀仁县西北方向的大峪山里。大峪山在怀仁县西北四十里,高近三千米,盘廻曲屈二十多里,西与左云四峰山相连,西南与莺架山、宝峰山、燕家山相连,翠峰对峙,林木森郁。也是水草肥美之地。
饿狼子成神后,居住在大峪山里,守护着这里的田地和家畜,与这一方人们和谐共处。再后来,吴家窑附近的百姓为纪念神鵰,在悬崖绝壁有雕巢遗迹处建了雕窝寺,把大峪更名“鵰峪”。至此,饿狼子或卧狼翅再没有在燕家洞出现过。如今的人们说起来,还很是想念它。
张家二弟兄
自从燕家洞、圣母庙、香花院、香火院、偏岭桥、梁头墩等寺院、烽堠、桥梁建成后,觊觎这里的贼人和假僧恶道就多了起来。最出名的就是号称“山大王”的张家弟兄。
落草为寇,占山为王,向来为人所不耻。这张家二兄弟来自何处,名讳为何,没人能说得清楚。
据说,他们居住的场所,是用石头砌成的。无门漏雨,象一座堡子。难道就是梁头堡不成?
多年后,张家二弟兄象绝迹一样,再没有出现。据说被附近村民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从梁头赶下了山洞。
从此后,梁头堡被拆毁,只留下半截土邱和一些散落的石头,在注视着过往的生灵。
求药治病
听老人们讲,燕家洞曾经有过几次大规模的“求药”盛况。这都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事情。
这股求药治病之风缘何兴起,又为何单单选择在燕家洞,至今仍然是个谜。这股风从附近村庄刮起,一直蔓延到全国各地。
二郎名字虽然出自文臣名家之手,但从第一个名字就存在与历史人物同名的问题,上至皇子(李世民四子李泰)下至官员(明代重庆知府杨戬)都与神袛同名,说同名的历史人物是神袛原型此为谬论,同名历史人物与神袛无关。
好像是约定成俗的,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聚集几百人去求药。这可能吗?反正好多人不以为然。
不论数九隆冬,天阴下雨,刮风响雷,都阻止不了求药的人流。
香火钱、烟酒、供品、彩旗等等是必不可少的。
良辰吉时一到,求药的人齐刷刷跪在洞外,铺开所携带的包装材料,等待神仙赐药。
风过,携沙带草;雨过,挟泥带水;日晒,蚁窜蜂落。等等。虔诚的求药者,在焦灼的漫长跪拜后,求来的竟是这些乌七八糟的所谓“神药”。有的人甚至将鸟儿飞过,遗落的粪便一同带走。
求药者散去,那些香火钱、高档供品,则在一夜之间不见了踪影。好处装入了那些所谓的“组织者”的腰包。燕家洞的各路神仙能显灵吗?络绎不绝的求药者,仍旧存着敬畏的心态和天真的念想。庙宇仍旧破败,道路仍旧不平,碑石仍旧卧地。最关键的是家里的病人真的吃了那些“灵丹妙药”了吗?真的痊愈了吗?
二郎担山
据燕庄村民讲,燕家洞往北有二郎担山遗迹。缘何呢?宋辽交战,通往山北之路被猴儿嘴山阻挡。辽军凭借高山险路,采取俯冲式战法,使宋军吃了多次败仗。这次战役,宋军的指挥官是二郎。二郎本来是个武艺高强的汉子,无奈,一身好本事无处施展。正在僵持阶段,忽见天上有一朵白云飘过,有一大力士硬生生将挡在宋军面前的猴儿嘴山担起,搬到了燕家洞东北的地方,被燕家山挡下。就在宋军疑惑之际,大力士已经不见了踪影。后来才知道,是天上的二郎神杨戟慕人间二郎杨延定之忠勇,且出于正义,才出手相帮。二郎神将二座小山搁在燕家洞附近后,二小峰中间留下了一条通向“西口”的山路。李家的马帮和驼队跨近道走这条山路。
为了纪念二郎神担山的事迹,在怀仁县的西关内建了座二郎庙。一开始祭祀二郎神,后专奉龙神。
多年后,张三、张四弟兄二人又出现在这里,仍做响马生意。在二郎与二郎神的感召下,做起了正经人的买卖,邀约宗人,成立了镖行,护送马帮、驼队出入于“西口”古道。在这条小路的东北方向建有居所,居所前有一石刻的大棋盘。路两列的山脚旁仍留有二郎担山的印迹。
金山寺
在原怀仁县西南六十里的燕家山西面有一座低于燕家山的小山峰,唤作金仙山。这金仙山也有一洞,有仙人居住,叫金仙洞,与燕家洞并列东向。大概是在明正德年间,李氏族人凑资修建了一座圣母殿,为区别于原有“圣母庙”,取名曰“金仙圣母殿”。由怀仁县秀才李克中撰文,立了碑记。据说此碑立在怀仁城内的太清观中。
在金仙洞南还建有滴水崖寺。据说崖壁上有孔,日滴水数壶,仅够一人饮用。燕庄周围的村民也叫“南寺”。
怀仁县城建有太清观,说是金代章宗承安时,由崦没海创建的。明嘉靖年间维修过,康熙元年重新修葺,由怀仁县的拔贡生张琮撰文立碑。太清观的过殿有仿建的金仙洞、三圣母殿碑。
龙泉寺、金龙池、黑龙池
相传,在燕家山西北的山洼处来了一帮逃难的人,他们实在是饥渴难耐走不动了,便在葱郁的桦木丛中歇息了。他们把出门时所带的干粮吃了个精光,原准备去燕庄附近村子讨要充饥的食物,那曾想在此动弹不得。饿了,好办,山上有的是充饥的东西,山果、野菜,黄鼠、野鸡之类的都是美味,唯独难熬的便是这“抗渴”。正在无助中,有人发现了一个看上去很深的斜洞,似乎有水声流过。
“能喝吗?”有人低声说。
“试试?”又有人附和道。
没有关系,杨二郎是二郎神杨戬,是神仙,杨六郎是宋朝杨家将里面的,杨延昭,儿子杨宗保,儿媳妇穆桂英
“我先来!”似乎是一个领头的汉子。还没等人反应过来,他已经钻入水洞。水洞幽深空旷,似有凉飕飕的冷风由东而西吹过。他喝了几口,坐等了一袋烟的功夫,觉得这水没有问题了,便吆喝同伴们,递下取水的家什。众人吃饱喝足后,才细细观察起这水洞的秘密来。潜入洞里的汉子说,脚下有泉眼,洞内好像有人行走的痕迹。于是,他便邀约众人由西向东穿越水洞。洞越走越宽,湿气越来越少。大概走了将近三四个时辰,刺眼的阳光从洞外射来。从洞口向下俯视,百丈深的悬崖使人眼花缭乱。放眼东方,井市林立,阡陌纵横,好一派人间景象。这些逃难的落荒人哪里知道,他们所在的洞口就是燕家洞,东方的井市就是怀仁城。洞口一麻质悬梯直达山脚,众人小心翼翼地攀援而下,安全着地。
他们的经历被一有心的和尚记在心里。
多年后,从怀仁县城来了一伙年轻人,嚷嚷着要老和尚陪同去见识他们的先人曾经走过的山洞。他们答应为老和尚重修寺庙,立碑纪念。老和尚拗不过众人的真心相邀,穿越燕家洞,直抵山泉旁。
可是也有人指出,远在北宋初年,“杨二郎”之说就已在民间流传,如《太平广记》卷三百四十引《通幽录》即有卢顼之舅在塔上“与杨二郎(打)双陆”等语,因知俗信以二郎神姓杨并非没有由来。至于以历史上实有其人的杨戬套合“杨二郎”。
其实,这伙年轻人正是当年穿越燕家洞先人的后代。为了感恩此泉,也为了纪念父辈们不屈不挠的开拓精神,他们与老和尚共同在此修建了一座寺院,取名“洪恩寺”。老和尚成了这“洪恩寺”的第一任住持。
再后来,洪恩寺遭到一伙歹人的侵略。他们杀死住持,焚烧庙宇,欺男霸女,无恶不作。这伙歹徒的行径,最终惹怒了初始建庙者,他们联合燕家洞附近寺庙的和尚、僧人以及附近村民,在一个月黑风高之夜,放火烧毁了寺庙。之后,又将烧毁的寺庙进行了重建,洪恩寺改名“龙泉寺”,这便是今天山阴县龙泉寺村的来历。据说有一碑在赵选的院子里,还有赑屃底座。
二郎神是杨延定,杨家将是杨戬。
早种晚收的红糜子
燕家洞的洞口前面有祭祀窑洞六间。有一云游和尚住在靠南一间窑洞内,外养一狗,看洞;另养一鸡,打鸣。窑西有二尺见宽刚刚翻过的土地一溜。
有一天,一香客口渴,想与和尚讨杯水喝。和尚指着山脚下碗口大一水坑,说,我这里没水,想喝,自己去山脚下取。
香客问:“你平时不备水?”
和尚说:“我为何要备水?”
香客问:“那遇上刮风下雨或天寒地冻怎嘛办?”
和尚说:“在我眼里,从来没有刮风下雨和天寒地冻。我早午晚下山取水三趟,只保证一顿饭的水量,不多不少,也就习惯成了。再说,那一坑水,也只够一人饮用。早晨取走后,就干涸了;中午取时还是一坑,取走后,又干涸了;晚上取时还是一坑,取走时又干涸了。能备吗?”
香客若有所思,似乎明白了一个道理,抬腿下山取水去了。
当他跌跌撞撞来到水坑边时,才发现并不是和尚所说的那样:眼前是一泓清冽冽的沙泉,泉状如壶。香客咧嘴吸饮,泉水犹如美酒一样甘甜。正想多饮几口时,水止了。就这样等了好久,还是没有。正当他就要离去时,见又一人在掬水而饮。
香客若有所思,似乎又明白了一个道理。抬腿上山去了。
这香客在燕家洞附近游玩正酣,发现刚才那个和尚在翻地,疑惑不解。和尚似乎猜到了香客的意图,放下手中的撅头,给他讲了一个故事。
燕家洞附近山高坡陡,能开垦的田地是少之又少。供养寺庙,总的有地。燕家洞洞口有一溜二尺见宽的平坦地段,这就是所有和尚、僧人的糊口田地。可是,凭这么点土地,够这些人吃吗?于是众人恳请仙班帮忙,才有了今天这块早种晚收的地块。这里最适合种植的作物就是糜子。糜子有两种颜色,一红一青,只有红糜子成熟的速度特快,于是就有了这“早种晚收的红糜子”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