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蝉子的真身是什么?金蝉子本来是如来佛祖座下的二弟子。经常自被贬下凡的原因是他的佛教理念和如来佛祖相背驰,所以如来佛祖让他去凡间感受世态炎凉。唐僧前世为如来佛祖的二徒弟金蝉子,因轻慢佛法而被如来佛祖贬到下界,那么,金蝉子的真身是什么?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金蝉子是佛祖的得意弟子。唐僧前身是金蝉子,金蝉子是唐僧二徒弟,被镇元大仙称为“佛子”。
在《西游记》中有记载,金蝉子曾是神仙,是如来佛祖的二弟子,一直跟随如来修行。在《西游记》原著第一百回中,如来佛祖说:圣僧,汝前世原是我之二徒,名唤做金蝉子。因为汝不听说法,轻谩我之大教,故贬汝之真灵转生东土。
金蝉本是一个炼丹术语,此词的频繁使用于十五世纪初叶的明初《三峰老人丹诀》一书。这里显示出极其浓厚的将脱壳变身的蝉作为长生、再生象征的中国自古以来的思想同炼丹术相结合的看法。
而且也说明了,由提炼铅汞炼丹而生成的圣胎,经过三百日后胎儿诞生,被喻作金蝉脱壳,然后才能成为神仙的道理。《西游记》说唐僧的前世名为金蝉子的依据大概就在于此。
金蝉子被贬原因
一种说法是金蝉子因为跟着如来修行多年,可是修行的时间越长,他所思考的东西就越多。他常常会想,学习这些东西的意义和用处,渐渐有了自己的思想。而如来不允许他有这样的思想,在如来看来,他才是佛之祖,所有人都必须跟随他的思想,跟随正统的思想,但凡有背离者,都应该受到严重的惩罚。
另一种说法就是金蝉子被贬斥,只是一个借口,具体的理由不重要,而一个让金蝉子悄悄从三界群仙,尤其是佛派众仙眼中消失的才是关键。
在佛祖的讲经大会上打嗑睡,从而被罚下凡十世重修的金蝉子,其实原身就是佛祖菩堤树上的一只金蝉,因为常年听佛祖讲说而得以悟道成佛,成为佛祖座下的弟子。
1、金蝉子的身份
关于金蝉子的身份,在中,唐僧路过五庄观时有所提示。五庄观观主镇元子那时要去赴原始天尊的宴会,但是算到唐僧师徒要过来,于是就嘱托两个童子为他们师徒打人参果吃。
但是镇元子乃是道家真人,唐僧是佛家人,怎么会有交情呢。镇元子解释说唐僧是如来的二弟子金蝉子转世,曾在“兰盆会”上给他传茶,这才有了交情。
原来金蝉子贵为如来的二弟子,却在佛祖讲经时候“开小差”,怠慢了佛法,于是才被佛祖贬去受那十世之苦。
2、金蝉子的来历
金蝉子本是菩提树上的一只金蝉,经常听佛祖讲佛法,慢慢受到感化,顿悟成佛,从而褪去蝉胎,重铸大罗金身。因此是有“金蝉脱壳”这一说法,脱壳后便为长生之物。这便是金蝉子的来历,中吃唐僧肉可以长生不老的源头也是出在这里。
金蝉子被贬凡间去取经的原因
如来佛祖是佛界的精神领袖,怎么会因为贵为二弟子的金蝉子稍稍犯了个小错就将它贬下界呢。这要从当时时代背景说起。当时是唐朝,李世民本是道家出身,祖宗往上追溯能追溯到太上老君。所以唐朝社会上是道教占据了主导地位,其他思想生存艰难。
而唐僧去西天取经,一路途经一路传扬佛法,普渡世人,增加了佛教的影响力。
金蝉子就是知了,极富蛋白质,现在还有不少美食爱好者喜欢拿它煎炸来吃。
在《西游记》中,“金蝉子”也是一个能吃的,这个“金蝉子”便是唐僧,妖精们都争着抢着要吃它。因为能长生不老。
为什么能长生不老呢?因为唐僧原本是释迦牟尼如来佛的二徒弟“金蝉子”(又称金蝉长老)转世,喻有“金蝉脱壳”之意。而脱壳变身的蝉,被视为是一种长生、再生的象征。所以这就有了吃唐僧肉能够长生不老的说法。
大家都知道,唐僧是《西游记》中核心的人物,中的所有故事情节发展,都是围绕他展开的。
但是,说起来,可能很多人不太了解金蝉子的故事。
“金蝉子”的那些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唐僧本是如来身边的第二大弟子,名叫金蝉子。话说是因为不听如来讲法,打瞌睡而被贬到了人间,这一去就是500年,在人间轮回了10次。
不过,严格来说,这并不是一个理由,因为只是因为不听讲法就将其“下放”人间,多少有些浪费了这人才。毕竟能够待在如来身边的,肯定都是修行了多年的,德才兼备的,随便因为一件小事就将其贬人间,肯定有些说不过去。
01 金蝉子被贬下凡,主要是为了宣扬佛学
唐僧是如来佛祖二弟子金蝉子第十世转世,更是如来钦点、观音选定的取经人,且各路神仙都知道,这唐僧就是为了取经而来。
金蝉子的身世和来历有两种说法:
1. 《西游记》中的金蝉子是唐僧的二徒弟,被如来佛祖任命为“佛子”,由于听如来讲课打盹,怠慢佛法,被如来惩罚,打下凡间化作凡僧,前来西天取经。
2. 《无启国》中的金蝉子是一只夏蝉,为能做一只看见秋天的蝉与一具盗取天地造化,偷得日月精华,生出灵智的白骨惺惺相惜,互生情愫。为了能让白骨能重新轮回转世,金蝉不惜用自己的十世轮回来换取,结果金蝉只记得自己身上附有永生密文,却忘记了奈何桥头白骨。
以上就是金蝉子的真身是什么的全部内容,金蝉子就是唐僧,即《西游记》对三藏法师的称呼。三藏法师又称金蝉子,或者金蝉长老。第一百回,由释迦如来佛亲口点点说来:“圣僧,汝前世原是我之二徒,名唤做金蝉子。因为汝不听说法,轻谩我之大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