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人(河北省涿州市,隶属保定市),是汉景帝子中山王刘胜的后代。祖父刘雄官至东郡范令(山东省济宁市梁山县西北),父亲刘弘去世很早。刘备生于汉桓帝延熹四年(公元161年),少时家贫,与母亲以贩鞋织席为业。十五岁时,其母令他外出求学,拜在名儒卢植门下。刘备不喜欢在古书上多下工夫,把精力用在武术和交友上,周围聚集了不少年轻人。由于同窗好友公孙瓒在涿县当县令,再加上中山国大商人张世平、苏双的资助,刘备培植了自己的势力。
黄巾起义爆发后,刘备也参与了镇压,做过县尉、县令一类的地方官。后来被青州黄巾军击败,投奔官至降虏校尉的同学公孙瓒。汉献帝初平二年(公元191年),官至平原相。兴平元年(公元194年),徐州牧陶谦受到兖州牧曹操的攻击,刘备前往救援,被陶谦表荐为豫州刺史。陶谦病死后,刘备得到徐州官吏的拥护,接任了徐州牧。司空曹操表荐他为镇东将军,封宜城亭侯。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刘备被奋威将军吕布偷袭,投奔曹操。曹操表荐刘备为豫州牧,协助自己消灭了吕布,升为左将军。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刘备在徐州背叛曹操。战败后,北投冀州牧袁绍,官渡之战袁绍战败,又南依荆州牧刘表。
刘备在创业早期之所以屡受挫折,和他出身贫寒,缺乏凭借,固然很有关系。但是他的出身也对他的作风产生了有益的影响。他和中下层的各阶层人物都有所接触,年轻时就能够“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在做官以后更是“外御寇难,内丰财施,士之下者,必与同席而坐,同簋而食,无所简择。众多归焉。”
虽然如此,但是有的豪强地主还是瞧不起他。在他已经做到平原相时,当地豪强刘平还认为受他的管辖是很大的耻辱,因而派遣刺客去刺杀他。刘备不知道此人是刺客,殷勤招待,刺客很受感动,不仅不忍心下手,还把实情吐露给他。这种化敌为友的事实,不能不说是刘备平时热诚待人的结果。
刘备在起事之初,已经和关羽、张飞结为亲密关系,三个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刘备每逢有公私聚会时,关羽、张飞二人经常“侍立终日,随从周旋,不避艰险”。后来关羽被曹操俘获以后,虽然受到非常优厚的待遇,依然不忘故主,终于逃归刘备。赵云原来隶属于公孙瓒,一见刘备,便决定永远追随。吕布袭取徐州以后,刘备流离失所,军队饥饿困顿,身为富商的别驾麋竺“进妹于先主为夫人,奴客二千,金银货币以助军资”,刘备得以重整军队。后来麋竺被曹操表荐为嬴郡太守,仍然弃官跟随刘备。
刘备不但能得到部下的倾心拥戴,当时其他势力的人对他的才略和作风,也赞赏不已。徐州牧陶谦临死时说:“非刘备不能安此州也。”刘备表示不敢接受。“有俊才,轻天下士”的典农校尉陈登认为刘备“雄姿杰出,有王霸之略”,因此愿意为他“合步骑十万”,建“匡主济民”之业。“名重天下”的北海相孔融也对刘备说:“今日之事,百姓与能,天与不取,悔不可追。”刘备接任徐州牧以后,身为盟主的袁绍也表示支持,说:“刘玄德弘雅有信义,今徐州乐戴之,诚副所望也。”曹操更当面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曹操的谋臣程昱说:“刘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傅干说:“刘备宽仁有度,能得人死力”。
(二)蛰伏时期
建安六年(公元201年),刘备逃往荆州。刘表以上宾礼节接待他,派他屯驻新野,防御曹操。从这时起,刘备在荆州呆了十年之久。荆州靠近中原,政治比较稳定。北方士大夫到这里避难的很多,而荆州牧刘表徒有虚名,缺乏实际才干,既不能利用曹操和袁绍父子作战的机会袭取许都,又不能收用荆州土著和侨居的许多人才。所以当刘备来到荆州后,“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
刘备本人认识深切认识到自己之所以屡遭挫败,主要是没有优秀的参谋人员,所以对访求人才,十分注意。当时襄阳有一个名士叫司马徽,擅长识别人才,人称“水镜”。刘备向他咨询天下大事。司马徽自称“儒生俗士,不识时务”,而极力夸奖号称“卧龙”的诸葛亮和“凤雏”的庞统是“识时务之俊杰”。
不久,另一个名士徐庶也向刘备称述诸葛亮好比潜伏人间的卧龙。两个人不约而同的介绍,自然引起了刘备的深切关注。他立即对刘备说:“君与俱来。”徐庶说:“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徐庶自从跟随刘备以后,极为刘备所器重。他这样称赞诸葛亮的才能与风格,怎能不引起刘备对诸葛亮的倾慕和向往呢?于是刘备郑重而谦逊的前往隆中求见诸葛亮,第一次没有见到,第二次也落了空,第三次才见到了诸葛亮。
寒暄以后,刘备和诸葛亮密谈,说:“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刘备勇敢好战,为人谦和,礼贤下士,宽以待人,志向远大,知人善用,素以仁德为世人称赞。1、出色的眼光:无论是看人识人的眼光,还是洞悉天下的眼光,刘备都是非常敏锐的,所以他才能拥有如此多的名将名臣;2、坚韧不拔的。
诸葛亮在答语中,先用曹操打败袁绍的事例,说明只要措置得当,弱者也可以变强。然后指出现在曹操强大,一时难同他死打硬拼。江东的孙权也无隙可击,只能利用孙权,共同对付曹操。接着,诸葛亮又指出荆州刘表、益州刘璋都是凡庸之辈,难以守住基业。他们手下的智能之士,都想另择明主。诸葛亮肯定了刘备具有“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及“思贤如渴”等优点,同时提出今日之计,应先取荆、益,再图取曹操的战略部署。
刘备是一个宽仁忠厚的人,他年青时就喜欢结交朋友,对待朋友非常豪爽、真诚,因此许多英雄豪杰都愿意追随他,例如关羽、张飞、赵云等等。在夷陵之战中,刘备的部下黄权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投降,其他人劝说刘备诛杀皇权的全族,但。
刘备听后,连声称善。于是两个人情好日密。可是关羽、张飞不相信这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会有多么大的本领,刘备对他们解释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原诸君勿复言。”关羽、张飞毕竟对刘备是极其信服的,见刘备说出这种话,自然也就不再提出异议了。
“三顾茅庐”近两千年来,一直被人们传诵着。一提到这事,人们就极推崇诸葛亮的才智和预见;对于刘备的屈身下士虽然也普加赞扬,但认识程度尚嫌不足。实际上,象刘备这样虚怀求贤、屈身访贤、慧眼识贤、诚心用贤、临终托贤的一系列行为见识在中国古代封建帝王中是极其难得的,古代的人也已经认识到:才智之士几乎到处都有,可是能够识贤用贤的君主却累世难现,象刘备这样对待诸葛亮的事,确实应当给予高度的评价。
为什么说刘备是伪君子,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基本统一北方的曹操南征荆州。刘表病死,嗣子刘琮投降。刘备逃往江陵,自愿跟随刘备的“琮左右及荆州人”达到十几万。曹操亲自带领五千精锐骑兵追击,“大获其人众辎重”。刘备逃往江夏,和刘表长子江夏太守刘琦会合。派遣诸葛亮和孙权结盟。孙权派周瑜、程普率军三万协助刘备抵抗曹操。
双方在赤壁相遇,此时曹军爆发疾疫,战斗力大减。周瑜又派黄盖诈降,火烧曹军战船。曹操自己烧掉其余战船,撤回北方。刘备、周瑜一直追到南郡,合力攻击留守江陵的曹仁。经过一年多猛攻,拿下了南郡。刘备分得了南郡的一部分,又南征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
刘备又向孙权求取南郡,孙权为了减轻曹操的军事压力,答应了刘备。此时刘备虽然实力渐增,但是他占领的地区,人口稀少,经济落后。而北有曹操,东有孙权,处境依然十分困难。所以谋士庞统曾对刘备说:“荆州荒残,人物殚尽,东有吴孙,北有曹氏,鼎足之计,难以得志。”诸葛亮后来谈到这时的情况也说:“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于肘腋之下。当斯之时,进退狼跋。”假若他不向西发展,取得“天府之土”的益州,依然很难维持住独立的局面。
这时,益州牧刘璋请刘备帮助消灭割据汉中的张鲁。刘备取得了刘璋部下张松和法正的支持,顺利进入益州,后来因为张松被杀而与刘璋反目,争夺益州。刘璋的部下或战败或投降,又从荆州调来诸葛亮、张飞等参与作战,刘璋投降,刘备占领益州。
刘备取得了形势险固、物产富饶的益州,便进可以攻,退可以受,应付裕如,正如诸葛亮所说“翻然翱翔,不可复制”。所以我们说,刘备取得荆州,是三国鼎立局面确立之始。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十月,刘备进攻已经被曹操夺取的汉中,和镇守汉中的夏侯渊、张邰展开激战。第二年四月,夏侯渊战败被杀,曹操亲自来救。刘备坚守不战,过了两个月,曹军逃亡的士兵越来越多,粮云因为困难,曹操于是退回长安,刘备取得了汉中。
刘备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刘备作为一个优秀的政治家、军事家,他的优点是多方面的,如爱民爱材、宽厚仁义、知人善任,待人公正真诚。《三国志》评论刘备“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尽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
刘备先已派宜都太守孟达进攻房陵,又派养子刘封从汉中下统孟达军,与孟达会攻上庸。上庸太守申耽投降。
这时是刘备势力发展的高峰期。汉中的取得,证明刘备有抵御曹操南下,从而保卫自己三分基业的能力。刘备之所以能从屡遭挫折中脱颖而出,与魏吴鼎足而立,不能不说是他善于访才用人的结果。除了三顾茅庐,重用诸葛亮的事,为众所熟知以外,刘备其他用人的事例也值得一提。被喻为“凤雏”的庞统,原来没有得到刘备的赏识,后经鲁肃和诸葛亮推荐,刘备和他进行了长谈,发现他确有见识,立即提拔为“治中从事,亲待亚于诸葛亮,遂与亮并为军师中郎将。”庞统在攻取益州的过程中,出谋划策,立下了卓著功劳。可惜他在率终攻打雒城时,中箭身亡。刘备极为“痛惜,言则流涕。”
历史上的刘备,也不是如所描写的那样,温文尔雅,形同儒生,而是很有勇力、血气刚强之人。他起事之初参与讨伐黄巾起义,作战十分勇敢,“数有战功”,曾受伤后佯装死状,逃过劫难,并因其“有武勇”、“有军功”而被。
法正在攻降刘璋和夺取汉中时,更立有大功。刘备得益州后,“以正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外统都畿,内为谋主。”法正死后。刘备“为之流涕者累日”。陈寿在《蜀书·庞统法正传》评语中,把庞统比作荀彧,法正比作程昱、郭嘉,就充分说明了二人在刘备建立三分基业中所起的作用。
在随从刘备入蜀后的各次战役中,得到刘备赏识和提拔的武将有黄忠、魏延等。黄忠在攻取益州时“常先登陷陈,勇毅冠三军。”在汉中进攻夏侯渊时,“渊众甚精,忠推锋必进,劝率士卒,金鼓振天,欢声动谷,一战斩渊,渊军大败。”刘备为汉中王时,提拔黄忠为后将军,与宿将关羽、张飞、马超等齐位。魏延在刚入蜀时还是普通士卒,由于屡立战功,升迁为牙门将军。当刘备要挑选一员大将镇守汉中时,众人都以为必定会选上张飞,张飞也以为非己莫属。可是到宣布时却是魏延,“一军尽惊”。
刘备是一个复杂的、有血有肉的伟大人物。不能简单地用他是好人或者坏人来评价他,这对他来讲是非常不公平的事情。他可以不讲情谊只讲利益,周旋于不同的主公之间,为人所不齿。他也可以不顾自己的安危,将百姓之事放在。
(四)衰落时期
1、荆州的丧失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秋,汉中王刘备拜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代表君主行事)。曹操自汉中丢失后,威望大损。七月,关羽相机进攻驻扎樊城(湖北襄樊)的征南将军曹仁,曹仁命左将军于禁、立义将军庞德等屯于樊城北。八月,连降大雨,汉水暴涨,平地水深数丈,于禁等七军皆被水淹,遂登高避水,关羽乘大船进攻,于禁等穷迫归降。庞德力战,不降被杀。关羽急攻樊城,立围数重,外内断绝。驻守襄阳(湖北襄樊)的魏将吕常也被关羽军围困。魏荆州刺史胡修、南乡太守傅方投降关羽。十月,陆浑(河南嵩县北)民孙狼反,南附关羽。自许(河南许昌)以南,不断有人响应关羽,关羽威震华夏。曹操与群臣商议迁出许都,以避关羽兵锋。丞相军司马司马懿、西曹属蒋济献策说:“于禁等为水所没,非战攻之失,于国家大计未足有损。刘备、孙权,外亲内疏,关羽得志,权必不原也。可遣人劝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而孙权“内惮羽,外欲以为己功,笺与曹公,乞以讨羽自效。”
吴虎威将军吕蒙见关羽讨樊而多留兵,知道关羽怕自己偷袭其后,于是称病(吕蒙有痼疾)回建业,在芜湖(安徽芜湖)遇到定威校尉陆逊,陆逊建议“羽矜其骁气,……但务北进,未嫌于我,有相闻病,必益无备。今出其不意,自可禽制。”吕蒙于是向孙权推荐陆逊代替自己。孙权以陆逊为偏将车右部督,陆逊到达陆口(湖北赤壁),写信给关羽,称颂关羽战功赫赫,而深自贬抑,表示依托关羽抗曹。关羽见陆逊不有名,便从江陵抽调了一部分兵力北上。
孙权闻知,以吕蒙为前部,亲自率军西上。吕蒙到达南郡,诱降了驻守公安(湖北公安)的将军士仁和驻守江陵的南郡太守麋芳。陆逊则西取宜都,断绝关羽入蜀归路。吕蒙抚慰关羽及其将士家属,并严禁劫掠民家。关羽听说二城丢失,回师。部下将士听说“家门无恙,见待过于平时”,均无战心。“权寻至,羽自知孤穷,乃走麦城,西至漳乡,众皆委羽而降。权使朱然、潘璋断其径路,即父子俱获,荆州遂定。”
上庸孟达投降魏国,魏军进攻上庸,刘封战败还成都,刘备“责封之侵陵达,又不救羽。诸葛亮虑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劝先主因此除之。于是赐封死,使自裁。”
东吴始终以夺取荆州为国策。赤壁之战后,荆州为曹、刘、孙三家分据。在荆州问题上,怎样对付刘备成为东吴内部有争议的问题。周瑜、鲁肃私交甚笃,但周瑜主张吞并刘备,鲁肃则建议联刘抗曹。孙权自己认为“曹操在北,当广揽英雄,又恐备难卒制”,故采纳鲁肃意见,和刘备继续保持同盟关系。不久,南郡太守周瑜听说益州牧刘璋受到张鲁侵犯,向孙权建议西进取蜀、并张鲁,留下孙权堂兄孙瑜镇守,自己再回荆州夺取襄阳以图中原,孙权同意了这个计划。但周瑜暴病身亡,计划中途夭折。事实上即使周瑜不死,这个计划也难以实现。刘备夺取益州,除了刘璋开门接纳,还有张松、法正作为内应,即便如此,刘备还是费了三年工夫才把益州拿下。周瑜孤军深入,刘备万一犄其背,数万将士将埋骨他乡。周瑜唯一发表的这个战略计划究竟有多高明,不言而喻。周瑜死后,鲁肃继任。他是一贯坚持联刘抗曹的,所以很快就劝孙权让出江陵,把刘备拉到抗曹前线来。这样做,有三个好处:
第一,解除了西顾之忧,孙权得以专心加强东方防务。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孙权听说曹操将东征,便采纳吕蒙意见,“夹濡须水立坞”。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正月,曹公攻濡须”,号称步骑四十万,攻破孙权江西营,获其都督公孙阳,孙权率众七万,与相拒月馀”,曹操方退军。曹操把这样大的军事压力放在淮南,若非孙刘联合,西线无虞,还是难以应付的。
第二,可以腾出手来占领交州,使割据交州的士燮俯首称臣。
第三,能够加强对山越的控制。
当然,孙刘联盟不仅对孙权有利,对刘备更有着显而易见的好处。使其能在荆州站稳脚跟,并能伺机进入益州。在这段时间内,刘备的里另究属有限,并不能危及东吴安全。从整个全局来看,东吴的安全是得到了加强而非削弱。
情况是变化着的,政策也不可能一成不变。等刘备取得益州以后,双方在荆州问题上的矛盾,便无法调和了。过去孙权以为刘备势力不大,乐得与他和好,共抗曹操。但刘备取得益州以后,东吴西面又多了一个强大的霸主,孙权自然不安。加上吴国君臣对荆州、益州都觊觎很久,而现在荆州大半落入刘备手中,吴人十分眼红。所以,当刘备取得益州的第二年,孙权便要求重新分割荆州。刘备不答应,孙权便命令鲁肃阻挡关羽,吕蒙袭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刘备亲自率五万人下公安,命关羽将三万人争三郡。吴蜀大战即将爆发,这时曹操将进攻张鲁,刘备恐曹操进而侵入益州,不得已和吴国讲和,中分荆州。以湘水为界:江夏、长沙、桂阳属吴,南郡、零陵、武陵属蜀,时为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但是孙权并不满足,趁关羽北伐,夺取了整个荆州,才松下了一口气。
2、夷陵之战与白帝城托孤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十月,曹丕废汉献帝为山阳公,自立为帝(史称魏文帝),时蜀中“或传闻汉帝见害”,于是群臣劝刘备称帝,刘备不允。诸葛亮进言说:“昔吴汉、耿弇等初劝世祖即帝位,世祖辞让,前后数四,耿纯进言曰:‘天下英雄喁喁,冀有所望。如不从议者,士大夫各归求主,无为从公也。’世祖感纯言深至,遂然诺之。今曹氏篡汉,天下无主,大王刘氏苗族,绍世而起,今即帝位,乃其宜也。士大夫随大王久勤苦者,亦欲望尺寸之功如纯言耳。”由此可知,刘备建立蜀汉政权,也是其群臣的共同愿望和利益。于是刘备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年号章武(时为公元221年)。史言刘备“忿孙权之袭关羽,将东征”。按刘备既以汉王朝的继承者自居,照理说他即位后应该立即进兵讨伐篡汉的头号敌人曹丕。可是刘备去硬是要伐吴,“群臣多谏,一不从”。翊军将军赵云进言说:“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可是刘备不肯听从,既轻重倒置,也违背了联吴攻魏的既定方针。(个人不同意马植杰先生的看法,孙权已经破坏联盟,如何联合?汉中粮运困难,不如从荆州出兵。而吴国也比魏国容易对付的多。)
孙权听说刘备将东征,“遣书请和,先主盛怒不许”。吴国南郡太守诸葛瑾写信给刘备说:“奄闻旗鼓来至白帝,或恐议臣以吴王侵取此州,危害关羽,怨深祸大,不宜答和,此用心于小,未留意于大者也。试为陛下论其轻重,及其大小。陛下若抑威损忿,暂省瑾言者,计可立决,不复咨之于群后也。陛下以关羽之亲何如先帝?荆州大小孰与海内?俱应仇疾,谁当先后?若审此数,易于反掌。”(后来给《三国志》作注的南朝宋人裴松之驳斥了诸葛瑾的上述说法:“刘后以庸蜀为关河,荆楚为维翰,关羽扬兵沔、汉,志陵上国,虽匡主定霸,功未可必,要为威声远震,有其经略。孙权潜包祸心,助魏除害,是为翦宗子勤王之师,行曹公移都之计,拯汉之规,于兹而止。义旗所指,宜其在孙氏矣。瑾以大义责备,答之何患无辞;且备、羽相与,有若四体,股肱横亏,愤痛已深,岂此奢阔之书所能回驻哉!”)
从刘备的态度看,好象是把替关羽复仇作为首要之务,但实际并非如此。从史书上看,刘备最得力和喜爱的部下是庞统和法正。他们死后,刘备都难过得流涕数日。但关羽死后,并无刘备哀痛的记载。刘备之所以这样做,主要原因不是“忿”,而是“骄”。他一贯对东吴估计不足,所以当他命令关羽进攻襄、樊时,对吴戒备不周。而镇守巴西(郡治阆中)的车骑将军张飞随同出征,“当率兵万人,自阆中(四川阆中)会江州(重庆)。临发,其帐下将张达、范强杀飞”。这样,刘备没有一个谋臣宿将随同出征。只有一个黄权,原为刘璋部下,曾劝刘璋勿迎刘备入蜀,又不肯在刘璋投降前屈服。因此刘备很赏识他,后来又向刘备建议进取汉中,取得了胜利。这次黄权献策:“吴人悍战,又水军顺流,进易退难,臣请为先驱以尝寇,陛下宜为后镇。”但刘备不听,“以权为镇北将军,督江北军以防魏师”。这样,黄权虽从征,也没能发挥作用。刘备之所以这样,完全是被骄傲冲昏头脑,他认为自己伐魏虽不能克,但对付吴国还不在话下。孙权在偷袭荆州前,已经上书曹操献媚。曹操对此采取两面手法,一方面答应为孙权偷袭保密,一方面又把消息透露给关羽。以使吴蜀互斗,以坐收渔人之利。可是曹操也没有想到关羽失败的那么快。孙权取胜以后,为了怕刘备报复,继续讨好曹操。刘备率军东下时,孙权除向刘备求和,还向曹丕称臣,以避免陷入两面作战。
蜀汉章武二年(公元222年)二月,刘备率军自长江南岸缘山越岭,到达宜道县的猇亭
(湖北宜道西北长江北岸)。吴将皆欲出击,陆逊说:“备举军东下,锐气始盛,且乘高守险,难可卒攻,攻之纵下,犹难尽克,若有不利,损我大势,非小故也。今但且奖厉将士,广施方略,以观其变。若此间是平原旷野,当恐有颠沛交驰之忧,今缘山行军,势不得展,自当罢于木石之间,徐制其弊耳。”诸将不解其意,以为陆逊畏敌,各怀愤恨。
刘备不仅沿路联络少数民族,并且还派侍中马良“入武陵招纳五溪蛮夷”,“蛮夷渠帅皆受印号,咸如意指”。刘备以“将军冯习为大督,张南为前部”,从巫峡到夷陵,连营数十屯。自正月到六月,一直未与吴军决战。这时,刘备埋伏八千伏兵,派将军吴班率数千人在平地立营,向吴军挑战。吴将皆欲出击,陆逊又不允,说:“此必有谲,且观之。”刘备见不奏效,只好召回伏兵,陆逊对诸将说:“所以不听诸君击班者,揣之必有巧故也。”
经过几个月的观察,陆逊上书给孙权说:“夷陵要害,国之关限,虽为易得,亦复易失。失之非徒损一郡之地,荆州可忧。今日争之,当令必谐。备干天常,不守窟穴,而敢自送。臣虽不材,凭奉威灵,以顺讨逆,破坏在近。寻备前后行军,多败少成,推此论之,不足为戚。臣初嫌之,水陆俱进,今反舍船就步,处处结营,察其布置,必无他变。伏原至尊高枕,不以为念也。”这时,曹丕听说刘备树栅连营七百余里,对群臣说:“备不晓兵岂有七百里营可以拒敌者乎?”刘备这样把兵力分散在长江之滨的崎岖山岭间,既不能集中力量打击敌人,又难以互相救援,只有等着挨打了。
闰六月,陆逊终于下令要向蜀军反击了。诸将都说:“攻备当在初,今乃令入五六百里,相衔持经七八月,其诸要害皆以固守,击之必无利矣。”陆逊说:“备是猾虏,更尝事多,其军始集,思虑精专,未可干也。今住已久,不得我便,兵疲意沮,计不复生,犄角此寇,正在今日。”然后进行一次试探性进攻,诸将说:“空杀兵耳。”陆逊回答:“吾已晓破之之术。”于是命令士卒各持一把茅,分别从水陆向蜀军进行火攻。顷刻间,火光四起,蜀军惊慌失措。吴军同时冲杀,斩张南、冯习及胡王沙摩柯等首,破蜀军四十馀营。刘备“升马鞍山,陈兵自绕。逊督促诸军四面蹙之,土崩瓦解,死者万数。”;刘备乘夜遁逃,驿人自将逃兵扔下的铠甲堆在路上焚烧,以阻止吴军追击。刘备逃回入白帝城。蜀军“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一时略尽。尸骸漂流,塞江而下。”刘备还不服输,说:“吾乃为逊所折辱,岂非天邪!”可见他原来是多么轻视吴人了。
刘备败退以后,江北的黄权因归路断绝,率军降魏。执法官要按军法诛杀黄权妻子儿女。刘备说:“孤负黄权,权不负孤也。”对黄权家属和平时一样。曹丕善待投降的黄权。这时“蜀降人或云诛权妻子”,黄权说:“臣与刘、葛推诚相信,明臣本志。疑惑未实,请须后问。”不久得到确实消息,刘备果然不诛杀黄权家属。
刘备回到永安以后,由于疲困、惭恚各种情绪的侵袭身患重病,以及防御虎视耽耽的吴国,没有再回成都。章武三年(公元223年)春,把丞相诸葛亮从成都召来,嘱托后事。
《蜀书·诸葛亮传》:“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白帝城托孤。刘备对诸葛亮的寥寥数语,充分表达了他对诸葛亮的倚重和信任。一个饱经世事沧桑的国君,面对着自己才智不足的嗣子,并不是交给他用各种权术保住皇位,而只嘱咐他想儿子对父亲那样听从老丞相(时诸葛亮四十三岁,刘禅十七岁)的指引,意念不辨忠奸,危及大业。假若儿子不能继承基业,与其把国事弄坏、社稷丧掉,还不如把皇位让给”功德盖世“的老丞相好呢!这种语言应是出自刘备的内心深处,不仅表达了刘备的意向和情款,而且也是可以理解的最好的处置方法。而诸葛亮在答语中所表现的忠贞无二,以死相报的口吻,同他以后不畏艰险、鞠躬尽瘁的伐魏事迹,前后掩映,令人感到他们君臣真是如同水乳交融、珠联壁合。非此君不能地此臣,非此臣不能答此君。这样的“君臣际会”,怎能不得到人们的同情与赞扬呢?无怪乎陈寿说这是“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为《资治通鉴》作注的胡三省也认为“自古托孤之主,侮辱昭烈之明白洞达者”。清人赵翼在《二十二史札记》也评价说:“千载之下,犹见其肝膈本怀,岂非真性情之流露”。在这种罕见的君臣关系下,人们对诸葛亮的歌颂已经达到极高的程度,可是对刘备的托孤,人们还缺乏足够的重视和评价。甚至有个别人认为刘备托孤之语只是一种权术,这种看法未免流于狭隘和猜度了。
刘备在军事上,诚然不具备第一流的韬略,他之所以能有三分基业和长期受到人们喜爱,还是因他善于用人和具有较佳的作风。“三顾茅庐”和“永安托孤”,就是以上两个优点加在一起的表现。刘备的用人待士,前面已经提到一些事实。总起来看,刘备的用人有以下的长处和特点:
刘备是个什么样的人 刘备只是个没落的汉室皇室的子弟,是汉景帝的儿子中山靖王的后代,如bai果论辈分来说的话刘备其实是当时东汉之地献帝的皇叔。刘备 论刘备是个什么样的人,在几年之间的时间和自己的结拜兄弟关羽和张飞。
刘备比较能知人,善于发现人才。例如庞统、邓芝、马忠等都因跟刘备谈话而受到赏识。刘备仅于马忠谈过一次话,就对尚书令刘巴说:“虽亡黄权,复得狐笃,此为世不乏贤也。”(《蜀书·马忠传》:“马忠……少养外家,姓狐,名笃,后乃复姓,改名忠。”)
刘备不只善于发现部署的才能,对于人的品性也有很强的辨别能力。例如刘备被曹操在当阳击溃,有人说赵云已经北降曹操了,刘备立即用手戟扔向那个进谗的人,说:“子龙必不弃我走也。”不久,赵云果然抱着刘备的幼子阿斗回来了。又如刘备领益州牧,有人诬告李恢谋反,刘备却“明其不然”。后来更提升李恢为庲降都督,李恢终于在南中立下了很大功勋。
刘备对部属往往能体贴照顾,全其孝道。例如刘备投靠公孙瓒的时候,渔阳人田豫“时年少,自托于备,备甚奇之。”后来刘备担任豫州刺史,田豫因为母亲年老,求归故里,备涕泣与别,说:“恨不与君共成大事也。”又如刘备在新野时,很器重徐庶。徐庶跟随刘备逃跑时,母亲被曹操追兵抓获,徐庶因此向刘备请求到曹操那边去。刘备体谅其母子情深,还是忍痛割爱,放徐庶北去。
刘备用人注重德才兼备。刘备进去刘璋时,梓潼县令王连守城不降,刘备“义之,不强逼也。”及刘璋投降,刘备对王连甚为重用。刘备对忠孝卓著的早死将领霍峻甚为悼惜,曾“亲率群僚临会吊祭,因留宿墓上,当时荣之。”
刘备同其部属的关系,比曹操、孙权跟家诚恳和互谅。刘备个人的作风也较检点。清人赵翼说:“亮第一流人,二国俱不能得,备独能得之,亦可见以诚待人之效矣。”刘备在对待部署、百姓上,未见其有屠城与,灭人三族之事。至于曹操、孙权乃至司马懿均不能免此。如前所述,在赤壁之战前,曹操已据有中夏,孙权亦有江东,而刘备“众寡无立锥之地”。假若不是刘备在用人和作风方面有较好的表现,恐怕是不能成就其三分基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