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2日发生汶川8级大地震,无数人伤亡。人们问:为什么地震就不能预报呢?古往今来,有几次地震被预报过?作为验证地震发生的地震仪,西方最早出现的水银验震器发明于1703年,悬垂摆验震器问世于1783年,比张衡地动仪要晚出现约1700年。于是人们不断地质疑,一千多年前,张衡是否有能力造出如此高科技的地动仪?检验地动仪神奇的“陇西地震”是否属实?
张衡(78-139),字平子,南阳郡西鄂县(今河南省南阳市石桥镇)人,祖父张堪做过蜀郡太守。111年张衡被汉安帝所召,出任尚书台郎中,3年后迁任尚书侍郎;115年,37岁的张衡开始出任太史令,121年调职公车司马令,126年复任太史令。128年2月22日,发生过一次强烈地震,百姓损失惨重,司空震最强秒人出装,于是,张衡通过4年的努力,地动仪终于研制成功。不过,史书中有关候风地动仪的记载,仅见于《后汉书》。这一段记载只有区区196 字,其中描述地动仪内部结构的内容更只有“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这12个意义隐晦、众说纷纭的字。以后,北齐的信都芳和隋朝的临孝恭,也都制造过地动仪,还留下了相关著作,可惜他们的著作都亡佚了。
张衡(78-139),字平子,南阳郡西鄂县(今河南省南阳市石桥镇)人,祖父张堪做过蜀郡太守。111年张衡被汉安帝所召,出任尚书台郎中,3年后迁任尚书侍郎;115年,37岁的张衡开始出任太史令,121年调职公车司马令,126年复任太史令。128年2月22日,发生过一次强烈地震,百姓损失惨重,于是,张衡通过4年的努力,地动仪终于研制成功。不过,史书中有关候风地动仪的记载,仅见于《后汉书》。这一段记载只有区区196 字,其中描述地动仪内部结构的内容更只有“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这12个意义隐晦、众说纷纭的字。以后,北齐的信都芳和隋朝的临孝恭,也都制造过地动仪,还留下了相关著作,可惜他们的著作都亡佚了。
1、司空震出装推荐:冷静之靴+金色圣剑+博学者之怒+巫术法杖+噬神之书+虚无法杖。2、司空震铭文推荐:梦魇x10+狩猎x10+心眼x10。3、连招:aaaa1a2a2a,诀窍是平A敌方单位,攒好四格能量,再接上基础连招,打完后由于被动。
一.后汉书的记载有问题
出装思路二:冷静之靴+圣杯+巫术法杖+博学者之怒+法穿鞋(过渡装,后期换虚无法杖)+辉月出装思路三:核心装备巫术之杖,属性对于司空震来说比较全面,最主要的是普攻有额外加成,配合司空震的被动,伤害爆炸,然后出帽子,最大。
于是,地动仪新模型的设计者提出新说,认为地动仪检测的是更早一点的另一次陇西地震,是阳嘉三年十一月壬寅(公元134年12月13日)的汉阳(现在的天水)地震。但是对这次地震《后汉书》并无记载,是设计者根据几处文献牵强附会地推理出来的。
《后汉书·顺帝纪》记载阳嘉三年十一月壬寅司徒刘崎、司空孔扶被免职,袁宏《后汉纪》更详细地说是因灾异被免职的,清朝学者惠栋《后汉书补注》引《鲁国先贤传》称司空孔仲渊在阳嘉三年因地震被免职,于是设计者认为在阳嘉三年十一月壬寅发生了一次正史漏载的地震,导致两名高官被免职。明确提到地震的《鲁国先贤传》是已失传的晋人编写的野史,不足为凭。事实上,《后汉书·周举传》提到司徒刘崎是因为旱灾被免职的,而不是因为地震。即便《鲁国先贤传》记载可信,那么它也没有说地震的发生地,又如何证明就是《张衡传》中说的陇西地震呢?
地动仪新模型的设计者从张衡《四愁诗》里找依据,里面提到:“我所思兮在汉阳,欲往从之陇坂长。”便认为是在思念汉阳发生的地震。这就更莫名其妙了。《四愁诗》是一首写相思的诗,有政治寓意,但没有任何能够与地震扯上关系的描述。除了“我所思兮在汉阳”,还有“我所思兮在泰山”、“我所思兮在桂林”、“我所思兮在雁门”,非要把它说成地震诗,难道在泰山、桂林、雁门也都发生过地震?其实张衡不过是用泰山、桂林、汉阳、雁门来代表东南西北罢了。从地动仪建成到张衡去世,《后汉书》共记载发生过8次地震,这些地震在京师全都有感,所以都不可能是《张衡传》说的地震。方舟子说,《张衡传》的故事只是为了说明地动仪的神奇而编造的故事。
二.地动仪不是地震仪
首先,候风地动仪绝不是地震预测仪。它只有在地震发生之后才起作用,只不过能比从驿卒更早地通知京城的人士罢了。范晔《后汉书·张衡传》记载:“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原来,陇西地震震中位于洛阳西偏北十度的方向,在地动仪正西和北西两个龙首中,是哪一个吐丸,史料也没有交代清楚,但是无论哪只龙首吐丸,与实际的震中都有偏差,定位价值并不高。张衡是要靠几日后的驿报才能知道究竟是哪里发生了地震。
其次,根据地震波的传播机理,候风地动仪不可能做到“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的。地震发生时,从震源会发出两种波:一种叫P波,是纵波,它引起的物体震动方向和波的前进方向一致;一种叫S波,是横波,它引起的物体震动方向和波的前进方向垂直。P波的速度比S波快,因此最先到达地面,形成地震波中的初波。据初波的震动方向就可以知道震源方向。但初波非常微弱,因为它只能从震源直直地向着地震波接收处地面传播的P波,而这部分P波携带的能量只占地震波全部能量的一小部分。如果候风地动仪能敏感到对“第一哨”初波就做出响应,那么足以有许多别的和地震无关的震动,比如在它附近跺脚,能引起它的反应,它的珠子就天天掉,时时刻刻在掉,整天都在掉个不停。从而让人误把许多不是地震的震动也当成是地震。但如果要让候风地动仪保持一定的“迟钝”性,它又有可能无法“感觉”到地震的初波,直到之后的各种波陆续传来时才被“惊醒”,可是这些迟来的波的震动方向已经完全不能代表震源的方向了。何况,记录一次地震必须有三个要素:发震时刻,震中位置和震级(地震强度)。候风地动仪只能记录震中方向。几台地动仪“联网”也可测出震中位置;但它却无法记录发震时刻,更无法记录震级。因此,从现代地震学的角度来看,候风地动仪并不能记录地震,不是地震仪。
第三,质疑者认为张衡地动仪在原理上根本就不可能实现,有的甚至认为它根本就不存在。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教师陈天嘉博士认为,张衡地动仪是存在的。“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樽,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是《后汉书》中关于地动仪的描述。后世的所有研究都是建立在这段文字的基础上。多少年来,学界对于这段记载逐字逐句都进行深入分析,仅其中“都柱”的理解,就产生了“立柱”“倒立摆”“悬垂摆”等多种……这么恍恍惚惚记载的东西,没有确定性,违反了逻辑的同一律,怎么能称为科学?
司空震装备怎么出装出装推荐:抵抗之靴、噬神之书、痛苦面具、巫术法杖、博学者之怒、不死鸟之眼出装详解:前期出装:抵抗之靴、噬神之书这两件装备可以让司空震很好的过渡前期,既增加了坦度又有输出,非常的适合司空震。中。
陈天嘉还表示,100%还原难度比较大,目前确实没能实现完全的复原。奥地利人雷立柏曾撰写《张衡:宗教与科学》的文章,认为中国人对张衡地动仪的情绪是一种宗教式的崇拜,在他看来,地动仪失传了,就说明它不科学、无实用性,没有不失传的道理。
三.王振铎的“酒桶”地动仪
3、走中路的话,司空震本身有位移,且强化平A是AOE,可以快速清掉小兵,配合辅助速度抢二之后转线支援,二级的司空震有位移有控制有输出,此时战斗力较为强悍,除转线外也可选择叫上打野入侵敌方野区,帮队友建立优势。4。
1937年日本地震学家萩原尊礼发布了他复原的张衡地动仪论文。他提出了直立杆原理,也就是在地动仪中间,放置一个倒立的直杆,地震时,直杆倒下,从而触发相应的机关。又过了两年,日本地震学家今村明恒设计的地动仪问世了,他延用了萩原尊礼的直立杆原理,并在直杆的下面放了三个弹簧,因为了有弹簧的复位工作,其原理近似悬垂摆,但问题是,至今还没有发现东汉应用弹簧的记载。在今村明恒进行的实验中,由于直立杆的倾倒方向与地震射线方向垂直,有悖于史书对地动仪的记载,所以,他就没有做后续研究。
1951年王振铎根据“直立杆”模型的工作原理,做出了张衡地动仪的展览模型,陈列在中国历史博物馆。然而,“直立杆”实验结果显示:一是方向没准;二是不能筛选出地震的震动。“直立杆”结构早在18世纪就已经被严格的地震学计算、实验室试验和地震检验所淘汰,它根本就不具有可行性。国内外学术界早就发现了王振铎模型的致命错误,自1969年后学术界发表了一系列的批评文章,地震学、考古学、历史学的严肃学术刊物和科学论著从不引用这个模型。极其推崇张衡的英国学者李约瑟发现:王振铎模型与史书的记载不太相符。1984年,美国地震学家博尔特院士,问他的学生、那个总是教中国地震灾区群众“倒立酒瓶子”的冯锐,“中国人是不是很能喝酒?”在得到了“李白斗酒诗百篇”答复后,大笑着说:“难怪你们的地动仪像个酒桶。”博尔特批评1951年的模型:“中国目前最流行的地动仪模型工作原理模糊,模型简陋粗糙,机械磨擦大大降低了灵敏度,对地震的反应低于居民的敏感,其作用应予以质疑,而且利用铜丸的掉落方向来确定震中也是不确定的”。中国地震学奠基人傅承义院士曾在1976年当面告诉王振铎先生,其设计有致命错误,“房梁下吊块肉都比你那个模型强”。
四.“张衡地动仪”已从教科书中删除
直柱式的仪器没法用来监测地震,如果改成悬垂摆,抗干扰能力强,倒是可以监测地震,近代地震仪器就是这么设计的。地动仪新复原模型的设计者冯锐据此认为地动仪用的就是悬摆式,声称“中有都柱”指的是中间悬挂大柱子,但是那样就应该写成“中悬都柱”才对,否则没有人会读出悬挂的意思。何况,悬摆一晃动起来,各个方向都可能,怎么可能只限于“贴近行的微小侧向位移”(复原者对“傍行”的创造性解释)向8个方向(如果是立柱,倒是可以设计只倒向8个方向)?
2003年10月在常委李长春的指示下,地震研究员冯锐牵头组织了9个单位的地震学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自动化学家、美术家的专题研究组,经过5年的研究,设计出了一个新的复原模型。冯锐用的是“悬垂摆”原理。简单地说:“直立杆”相当于倒立的啤酒瓶,而“悬垂摆”相当于家里的吊灯。“悬垂摆”对人的脚步和打夯等垂直震动不敏感,对地震的横向波动敏感,它的抗扰性更好,在验震方面比“直立杆”科学。
冯锐复原的地动仪于2009年9月初小学开学不久,安装在北京市重点学校史家小学。2009年9月20日,中国科技馆新馆开幕,地动仪在新馆与观众见面,并在震动仪模拟的地震波中进行吐丸的工作。观众可以亲自动手按下按钮,观察在不同波型下地动仪的不同反应——只有横波到来它才吐丸,其他来自纵波的震动,都无法使地动仪有任何反应。这就排除了其它干扰,如很重的关门、汽车过境的震动、巨大的炮声等。2010年开幕的世博会将张衡地动仪新模型列为展品之一,中国政府也将冯氏原理的张衡地动仪,纳入“中国古代机械成就展”这一全球巡展之中。
但学界对这一版本的模型同样存在质疑,认为其关键之处与原始文献记载不能密合。一千多年前的张衡,他不可能懂地震横波和纵波等科学概念,不可能懂“倒立摆”“悬垂摆”等科学原理,这样一来,张衡的地动仪更值得质疑与考证了。方舟子说: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北京有震感,冯锐复原的地动仪竟然没有检测到。2010年玉树地震时,该复原模型也没有任何反应。
于是,冯锐多次与人民教育出版社沟通,希望能纠正教科书上的夸大宣传。2010年1月24日,冯锐接到时任教育部长袁贵仁的电话,袁贵仁表示仔细阅读冯锐修改教科书的建议和相关资料后,原则同意修改“张衡地动仪”这一章节。并在2010年秋季教改出台以后,“张衡地动仪”已不再是历史课本中的内容;在2017年秋天投入使用的统编本初中历史教科书七年级上册中,原本关于张衡和候风地动仪的内容,已被完全删除。
1、先出鞋子和第一个大件,抵抗之靴+吸血书,这时候在前期就已经很肉了,在中路对推页不会被打回家。2、之后再把痛苦面具和巫术法杖做出来,痛苦面具可以有效提升司空震的法术输出伤害。3、最后再把博学者之怒和不死鸟之。
注:本文转载自凯迪社区地动仪被历史教科书删除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