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上,历代文人学者谈到的李信的时候,总会带有或多或少的贬损色彩,如《魏志·傅嘏传》中的“李信求以二十万独举楚人,而果辱秦军”,再比如唐代魏元忠的《上高宗封事记》,宋代欧阳修的《居士集》、苏轼的《志林·秦拙伐楚》,曾公亮、丁度的《武经总要》,明代刘基的《百战奇略·养战》等等,都有贬损李信而吹嘘王翦的言论。形成这一观点习惯的根本原因,是《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中,以李信以二十万伐楚大败而归,衬托王翦益兵六十万灭楚的事实。对于这一事件的真实性早已没有争议,奇怪的是,李信使二十万秦军大败而还,“果辱秦军”,李信和公孙离的历史故事,为何没有受到秦始皇惩罚,反而还参与了后来的灭燕、代、齐的战争呢?
公元前225年,秦王嬴政决议灭楚,问计于诸公,李信言二十万秦军足以灭楚,而王翦却认为要六十万。最终,李信被任命为伐楚主将,和蒙恬一道,率军二十万灭楚。李信伐楚初期进行的非常顺利,很快就攻占了平舆、寝丘以及楚国旧都所在的鄢郢之地等地,兵锋直指楚国都城所在的寿春。然而,正当李信打算一举攻灭楚国的时候,秦军的后院却起火了,原秦国丞相楚国公子昌平军叛变了,在秦军粮道上拉起了一支规模浩大的抵抗部队。为了平息叛乱,李信不得不率兵西金,在城父与蒙恬会师。然而,楚将项燕并没有给他这个机会,李信退兵之后他穷追不舍,急行军三天三夜后偷袭秦军,攻入两个军营,杀死七名都尉,使李信军大败而逃。然而李信大败而归之后并没受到多少惩罚,甚至连军中的职位都被保存了下来,之后的秦灭燕、代、齐等诸多战场上还能看到他的身影。为何李信没被惩罚呢?大抵应该有以下几种原因,首先李信攻楚失败的重要原因是昌平君的叛乱,李信双线作战难度很大,最终失败与李信的指挥关系不大。其次,李信伐楚前期取得的战果很大,最终失败也并未造成很大损失,大部分主力还是被李信带了回去。最后,李信人才难得,秦始皇极为喜爱他,再加上始皇帝心胸广阔,不是斤斤计较之人,为了让李信继续为秦国卖命,也就放他也逃过了一劫。
李信历史上是战国末期秦国名将,李信,字有成,槐里(陕西咸阳兴平东)人。李信在灭燕国之战中立有大功。后领兵二十万攻打楚国,先是一路凯歌,后被楚将项燕大败。据《史记》记载,李信年轻的时候就强壮而勇敢,他凭借着出色的军。
事实上,在战国时期,尤其是在秦国,很少有因为战争失败就要杀掉领兵主将的事例,一来战国战事频繁,天天打仗纵是名将也难保从无马失前蹄的时候,若动辄便以战败为由坑杀大将,那谁还敢为诸侯们领兵作战。二来,“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厉害的将军都是从战场中的血与火中拼杀出来的,培养出一个天赋惊人、经验丰富的名将殊为不易,若但有一败,就轻言杀戮,是在是不合情理。
李信是战国末期名将 李信是活跃在战国后期的秦国名将,名声虽然不及蒙恬,王贲王翦等人,但是依旧是一个勇猛无比的良将。李信从小就身强力壮,勇武有力,在参军之后凭借着一生本领很快晋升将军,成为秦国少壮派的代表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