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是忠臣还是叛臣?武涉游说失败后,齐人蒯通知道天下大局举足轻重的关键在韩信手中,于是用相人术劝说韩信,认为他虽居臣子之位,却有震主之功,名高天下,所以很危险。终于说动韩信,但韩信犹豫而不忍背叛刘邦,又自以为功劳大,那么,韩信是忠臣还是叛臣?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韩信被人称为“战神”,也是我国著名将领,在他的巅峰时期控制着四个国家并且手下还有30万的军队,即使这样韩信依然没有选择造反,依然当一名忠臣,这到底是什么原因?
一、韩信在自己最巅峰的时候就是攻克齐国的时候,而在这个时期他也逼迫刘邦封他为“假齐王”。这个时期他手下有三十万大军和四个国家,即使这样他依然选择做一名忠臣,主要是有这几个原因:第一个原因知遇之恩不能忘。韩信在自己最落魄的时候,连饭都吃不饱,为了吃一口饭到处蹭饭甚至还从屠夫的胯下钻过,所以韩信的前半生可以说过得非常凄惨,同时也是不堪回首。
二、谁也没有想到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仅用了三年的时间就改变了自己的命运,纵使韩信有经天纬地之才,但是他如果没有遇到赏识他的人,他是绝对不可能建功立业的。如果不是刘邦的提携,韩信也是不可能咸鱼翻身的,刘邦在没有见过韩信的时候,直接拜他为大将军,而刘邦就是韩信的伯乐,没有刘邦也就不会有韩信的今天,所以他绝对不可能背叛刘邦,而是当一名忠心耿耿的大臣。
三、第二个原因刘邦对韩信还是留了一手。
韩信和刘邦之间的关系,复杂中还带着一点微妙。在楚汉时期,与其说韩信是刘邦手下的大将,不如何说他是刘邦的盟友。
有一件事可以说明,韩信并不是只会乖乖听话的忠臣。高帝四年下旬,项羽开始溃败,刘邦让天下诸侯派兵和自己一起追击楚军主力。但是一直到高帝五年上旬,包括韩信在内的各方诸侯没有一个派兵来支援的,汉军硬着头皮独自追击楚军主力,追到固陵时,楚军重整旗鼓反杀了汉军。
汉军被打得丢盔弃甲,只好躲在壁垒里坚守,采取“龟避”战术苟延残喘。刘邦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本来项羽败局已定,就因为韩信等人坐山观虎斗,自己的性命反而岌岌可危了。他发誓把齐国封给韩信后,韩信才带着军队赶来,最后和诸侯联军一起在垓下彻底击溃了楚军。
可见刘邦和韩信一直都是互相猜忌的。
韩信一生中最巅峰的时刻,就是他攻克齐国逼迫刘邦立他做“假齐王”的时候。当时,赵王张耳和燕王臧荼都因畏惧他而向他效忠,他能控制的国家有赵国、代国、燕国、齐国,手下有三十万大军。
楚汉后期形势
而此时的刘邦、项羽,虽然名义上是天下的双雄,实际上都已经成了强弩之末,两方在荥阳一带僵持了三年,谁都灭不了谁,楚国和汉国的兵源基本上已经枯竭。他两旷日持久的战争让无数家庭支离破碎,而战争的目的只是为了争夺天下霸主的地位,楚汉时期的百姓,都把这两人当作扰乱天下的祸首,对他们当然无爱戴之心。
韩信是一个残酷而又无情无意的人,上天注定收拾他的,他曾经杀害过一个路人,当时他迷路了,他问了一个路人,路人告诉它方向,还要把人家杀害,是一个自私自利到极点的人,只会为自己的利益着想,也不会在意别人的性命,视生命与草芥,残暴无比,这样的人怎么会有好下场呢?
国史君(国史通论)认为,韩信被杀的罪名还真不能说是“莫须有”,因为他的确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被公认有造反的企图并且已经做好了造反的准备。事情的来龙去脉《史记》上有清楚的记载,至于记载可不可信就见仁见智了。
首先,在刘邦建立汉朝之前,韩信就已经多次得罪了刘邦,比如楚汉争霸时他有权衡天下的势力却选择作壁上观,对刘邦一再要挟,才最终投靠刘邦一方。所以,韩信虽然是功臣,但不能说是忠臣,刘邦、吕雉等人都看的很清楚。
其次,韩信曾经藏匿项羽大将钟离眜。当时刘邦就已经接到小报告说韩信要造反了,才听从陈平的建议巡幸云梦泽,韩信为了获取刘邦的信任,而逼迫钟离眜自杀。但是刘邦还是选择俘虏了楚王韩信,随后将他贬为淮阴侯。
第三,韩信与刘邦故将的关系不好。韩信这样的军事天才自然恃才傲物,他看不起很多人,这些人中就包括刘邦的死党樊哙、周勃以及灌婴。有一次韩信去拜访樊哙,樊哙对他行跪拜之礼恭迎恭送,觉得战神光临实在是蓬荜生辉,而韩信却呵呵一笑:“没想到我韩信居然和一个狗屠同列!”除了看不起刘邦的死党,他还看不起刘邦本人,他说刘邦只能将兵十万,而自己却“多多益善”。综上,功臣韩信不是忠臣,但是即便他手中没有权利,对刚刚建立的大汉王朝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威胁,像刘邦这样的雄主,在他的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第四,韩信的确有谋反的企图。
韩信虽然在历史上有很大的功绩,但是他在后来的做事方面有着很残忍自私的一面,所以后来他的结局并不是非常的好,以至于有的人们并不是对他很高的评价。
以上就是韩信是忠臣还是叛臣的全部内容,因此,有人认为韩信是一个叛臣,他曾经背叛了汉朝的统治者。综合来看,韩信在历史上是一个复杂的人物。他为汉朝的建立和稳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也存在一些不忠和不义的行为。因此,对于他是忠臣还是叛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