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膑为啥不去秦国?所以从公元前330年之后,史官们再也记载不了孙膑的去向和任何事迹,这就很有可能是和这一段事故有关。田忌将军在外出出逃时,身边最为相信的谋士孙膑很有可能会结伴而行。那么,孙膑为啥不去秦国?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孙膑,本名孙伯灵,是中国战国时期齐国的军事家,华夏族。出生于齐国的阿、鄄之间(今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北),是孙武的后代。有人很疑惑孙膑是齐国人,可是一开始为什么却去魏国效力了呢?查阅相关的史书,我们就不难找到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孙膑其实是被师兄庞涓骗去魏国的。众所周知,孙膑和庞涓同为鬼谷子的高徒,一同跟随鬼谷子学习兵法,庞涓因为年长,先于孙膑下山,投奔了魏国,并且在魏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他创建的魏武卒在当时独霸天下。但是庞涓和孙膑一同学习生活多年,深知自己的才华远远不及孙膑,加之孙膑也即将学成下山,很有可能也会投奔魏国,届时孙膑必将代替庞涓,所以庞涓就提前写信,邀请孙膑下山来魏国找他,因为庞涓深知孙膑和他一同生活学习多年,感情比较深厚,孙膑下山肯定会接受他的邀请来魏国找他,等孙膑到了魏国,被魏王极力挽留,想走也走不了,结果就被庞涓加害,所以,一开始并不是孙膑主动来魏国的,而是被庞涓骗来的。
2.当时的魏国是战国中第一强国,孙膑也想来施展才华。魏国但是无论是在国力还是军队方面,实力都大大超过其他各国,孙膑在鬼谷子那里学习多年的兵法,心里也想到一大国一展自己的才华,毕竟这样扬名立万的机会比较大,毕竟当时齐国比起魏国还是要差很多。
战国时期诸侯争霸,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大强国中虽然秦国一枝独秀,统一六国笑到了最后,然而事实上除了燕国和韩国较弱之外,其余五国在整个战国的不同时期都曾经辉煌过,有的还称霸一时,比如战国初期魏国曾长时间称霸,魏国之后秦齐楚三国强盛一时,其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赵国也强势崛起,成为列国中堪与强秦一战的强国,直到秦王嬴政登基后统一的趋势才逐渐明朗化。
一国的强盛离不开名臣和名将,名臣且先不说,战国名将可谓不少,但是基本上都集中在中后期,战国前期名将相对来说要少得多,其中魏国之所以能长期在战国初期称霸,军事上有两个人值得一说:一个是一手训练出魏武卒把秦国打得毫无还手之力的吴起,另外一个就是魏惠王时期的上将军庞涓。
后世对庞涓有所误解认为他两度败于同门师兄弟孙膑之手没多大本事,这话要看怎么说?在孙膑出山前,庞涓几乎打遍六国无敌手,特别是秦国在他手上吃了不少亏,可以这么说孙膑不出,谁与争锋?庞涓不死,秦国难安。
魏国在魏文侯和魏武侯时期凭借着吴起和魏武卒称雄列国,不过在魏武侯死后魏国发生内讧差点被肢解:公元前370年魏武侯去世,其子魏罃和魏缓争位,魏缓失败逃到赵国并成功说服赵国和韩国出兵帮他夺位,公元前369年韩赵联军大败魏军于浊泽并包围魏国都城安邑,可是关键时刻韩赵两国却在如何处置魏国一事上分歧严重,双方互不相让韩懿侯先行率兵退走后赵国也无奈撤军,庞涓可能在此战中立有功劳并脱颖而出。
每当一提起孙膑总会想起电视里面的那位,那么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
战国时期,是一个百花齐放、人才辈出的“大时代”;几乎无规则的惨烈竞争,催生了令人目不暇接的思想家、谋略家以及军事统帅。但在这些才俊中,既能率领千军万马杀敌建功、又能著书立言影响千年,配得上“军事家”头衔的,只有吴起和孙膑二人。
但“善始者众,善终者寡”,堪称时代骄子的“孙吴”,也未能逃脱这一规律。对于吴起的结局,各类史书中交待得明明白白:他在楚国推行的变法,一度让“诸侯皆患楚之强”;但由于对既得利益者带来了巨大损害,让他最终死于贵族们的刀箭之下。
而孙膑的结局则相当蹊跷:马陵之战后,齐国强盛一时,而孙膑本人则“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但在其后,他就彻底从各类战国史料中消失了,如同人间蒸发了一样。
难道真如一些观点所言,他在其后功成隐退了吗?非也,根据后来的蛛丝马迹以及后世的史书记录来看,孙膑很大几率被齐国君臣杀害,成了“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大规律的牺牲品。
《战国策》、《汉书》透露,孙膑落入了与吴起、商鞅、李斯等人一样的结局
《战国策》序言中称:
卒至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之徒,以亡其身;而诸侯及秦用之者,亦灭其国。
此序的作者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曾巩,这段话表达的意思是:
在战国时期,人们抛弃了周礼、王道,醉心于四处游说、投机取巧;所谓的权谋、谋略,虽为他们带来了一时的好处,最终却也造成了反噬效果;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这些人,因自己的诈谋而丧失性命;而任用他们的各国,最终也难以逃脱昙花一现的命运。
古诗中提到:“不谋万事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想要获得成功,要有全局规划,心中要有策略。自古以来,谋士永远都是值得令人敬畏的一个职称。这是指权力中心的人身边军师。就像三国时期刘备身旁的诸葛亮,就像七国争霸时期田忌身旁的孙膑。
公元前343年,孙膑凭借马陵之战获得了名望,然而孙斌作为田忌的军师,在此战之后,史书上再也不曾记载关于孙膑的故事了。所以现在,人们对孙膑的去向也只是一种猜测。七雄争霸时期内,各个国家都在想方设法的通过变法来实现图强的政治谋略。公元前400年前后,魏国的君主魏文侯曾经多次启用吴起的变法策略来试图富强,事实证明魏国通过变法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第一强国,所以在魏国变法图强的榜样作用之下,很多国家陆续也开始加入了变法的行业。
紧接着公元前356年到350年,秦国开始使用商鞅变法,用釜底抽薪的方式中,将秦国的政治和经济策略焕然一新。公元前355年,韩国的申不害又主张变法图强。楚国虽然在变法排名之后,但是也重用了当时帮助魏国成为第一强国的吴起。可以说当时七国争霸的局势已经十分紧张,只要任何一个国家稍有不慎,很有可能就会成为下一个被吞并的政治机构。
和电视剧里面都有出现过,虽然是秦国视角,但是孙膑两次大败魏国,魏国实力大损,无力对秦国产生压制,秦国才趁机收复河西,孙膑作为对秦国命运转折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物,怎么可能不出现。
以上就是孙膑为啥不去秦国的全部内容,查阅相关的史书,我们就不难找到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孙膑其实是被师兄庞涓骗去魏国的。众所周知,孙膑和庞涓同为鬼谷子的高徒,一同跟随鬼谷子学习兵法,庞涓因为年长,先于孙膑下山,投奔了魏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