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白起的一句话,关于白起的文案

白起,位居战国四将“起翦颇牧”之首,为世人所公认。然而,在他人生穷途末路之际,却说出了“我固当死”一语,多少有些出人意料。仔细想来,又觉得他说的颇有道理。在此,蜘蛛也对此做一番分析。

一、白起杀敌无数,功勋卓著,却未料到功高震主是为将之大忌。

太史公对白起只有一句话评价: “白起料敌合变,出奇无穷,声震天下,然不能救患于应侯。” 太史公直言,白起是死于应侯之手。 应侯是谁?应侯就是范睢,这可是位传奇人物。 白起为何会死于范睢之手呢?范睢和白起之间到底有什么深仇大。

武安君白起,颇为自负,总觉得自己有功于秦国,无愧于昭王,从来意识不到潜在的危机。从秦昭王十三年(公元前294年)起,白起将兵连年征伐,攻打韩国、魏国和赵国,攻克楚国郢都,打赢上党战役,全歼赵军45万人。身为职业军人,他忠实履行职责,关于白起的文案,战功卓著,爵位也渐次上升至左更、国尉和大良造,后来获封武安君,可谓名副其实,受之无愧。然而,他却在如日中天之时,被昭王赐死。他说出“我固当死”这样的话来,这到底是因为什么呢?

名将白起

描写白起的一句话

因为他的功劳太大了,大到了功高震主的地步!自以为是的人,是学不会换位思考的。白起不会知道,对君王而言,无论你立了多大的功劳,都是应该的;你战功越是显赫,带来的声望也就越高,给君王造成的潜在威胁也就越大;你所张扬出来的言语态度,也就越值得忌惮;你不要以为你能力强,就无人替代了——鸟尽弓藏之策,就是给你这种人预备的。

史学家司马迁称赞白起“料敌合变,出奇无穷,声震天下”(《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白起的作战指挥艺术,代表了战国时期战争发展的水平。白起用兵,善于分析敌我形势,然后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方针对敌人发起进攻。如伊阙之战中集中兵力。

顺境之中的白起没有料到,就在自己将要扩大战果,包围邯郸进而彻底消灭赵国之时,国相应侯范雎劝说昭王接受了赵国割地求和的请求,这个结果出乎所有人意料。苏代的离间计并不高明,以昭王的见识和经验,足以识破其阴谋的。可是,昭王接受赵国请求,宁可放缓夺取天下的节奏,也不让白起一鼓作气剪灭韩赵诸国。其实,昭王是想,任凭白起纵横疆场,笑傲江湖,他就会变成一头失控的猛兽,将来不仅难以驾驭,说不定还会回过头来咬自己一口。而赵国已成为自己的囊中之物,即便没有白起,早晚也会有其他猛将去探取。从没有遭受此般待遇的白起,咽不下这口气,不仅与范雎结下了怨,而且与昭王有了隔膜。白起采取的处理方式却是与昭王赌气,使君臣关系恶化,以致最终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秦昭王

秦昭王四十九年(公元前258年),秦昭王终于想通了,还是要攻取邯郸。然而,各路诸侯都在增援赵国,此时进攻,胜算不大。于是,白起多次拒绝了昭王的命令和范雎的请求,称病在家,不赴前线。因为他不想打无把握之仗、必败之仗。可是,他们没有想一想,自己的这一举措在君王心中的反应——那可是批逆鳞的,冒犯至高无上的专制者的。这正给范雎提供了进谗的机会,昭王也顺水推舟——看起来,白起凶多吉少了。果然,他先是被一贬到底,做了个普通士卒,后又被认定有怨怒不服之气,最后干脆被昭王赐剑自裁。当举起利剑准备自刎之时,他悲愤地高喊:“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问苍天,我白起对得起秦国,对得起秦王,问心无愧,却无罪而受戮!对于如此的人生结局,直到此刻,他不解,他愤恨,他质问,他还在执迷不悟。然而,良久之后,他才长长地叹气后说出:“我固当死!”——罪人当死,功高震主的人是最大的罪人——对君王,对天下,自己都是罪人。这说明,白起顿悟了

应侯范雎

1. 白起祠文言文翻译 唐德宗贞元年间,咸阳有人报告说看见了秦时名将白起,县令上奏说:“朝廷应加强西部边塞的防卫,正月吐蕃一定会大举进兵入寇。” 不久吐蕃果然入侵,很快兵败而去。德宗因而相信白起果真显圣,欲在京师为白起立庙,并追。

二、白起近乎变态的征伐欲和暴虐行径,引发敌人强烈的报复欲。

1、《白起》年代: 宋 作者: 徐钧 投降赵卒本求生,坑后谁人不死争。三召三辞宁自刎,邯郸料不再长平。2、《过白起墓》年代: 唐 作者: 曹邺 夷陵火焰灭,长平生气低。将军临老病,赐剑咸阳西。3、《杂咏一百首·。

将军决战沙场,最大限度地歼灭敌军,是职责所在,无可厚非。一旦战事结束,对待投降的敌军士卒,就该以平民视之,不能任意屠戮。然而,白起在多场战争中超常的表演,让人对他的心理和性格有了疑问:在胜局已定、敌人已无还手之力的情况下,还有必要大肆杀戮、疯狂报复吗?这样做,已经超出了战场伦理的底线了。他因此成了六国君臣的公敌,自己则全然不知有罪。于是,在如何报复白起的问题上,六国之人可谓同仇敌忾,不爱珍器重宝,也要置白起于死地。他们选择了最合适的人选——苏代,苏代使用最有效的计谋——离间计。苏代何许人也?他是合纵大师苏秦的族弟。苏代用重金贿赂秦国国相范雎,很快就使后者明白:灭掉赵国,只能让白起升作三公,却使范雎失去既得利益。范雎可不是大公无私之人,昨日的敌人成了今天的盟友,一起对付对付白起。

白起自刎前说的一句话是:《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罪与非罪后人自有评说,起一生百万,死亦不冤了》,当时王翦等几个将领都在

临死前白起方觉悟,“我固当死”也是因为六国的复仇——自己的残暴,是要遭受报复的。白起此刻才悟出了“祸莫大于杀已降”的道理:屠杀放下武器的降卒,是逆天残暴之举,是丧尽天良的,是要遭天谴、遭报应的——今天被昭王赐死,与其说是无罪受戮,倒不如说是接受老天的惩罚。用他的话说:长平之战赵军40万降卒“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一个“诈”字,一个“坑”字,道出了白起的狡诈凶狠残忍毒辣,手无寸铁的赵国青年人就是被他活埋掉的!

长平之战形势图

商鞅变法后的秦国,一味鼓励征战敌国,杀戮敌人,赢得荣誉和财富,杀敌有功则受禄,立大功则得大禄。这种毫无价值维度的制度,培育出了充满血腥的社会氛围,造就了一大批善战嗜血而又寡恩无情的“英雄”——白起就是这种制度塑造出来的。他英勇善战,所向无敌,不仅品味杀敌立功的喜悦,更把失败者的痛苦视为莫大的快乐。因而,白起在东征西讨中,除了保质保量完成昭王下达的战斗任务外,还运用便宜行事的原则,即兴发挥——想尽办法,残忍地对待敌人,羞辱敌人,从中获得快感,求得满足。也就是说,白起的征战生涯都是在这种变态心理中度过的,所以,他总能制造出骇人听闻的惨剧。直到人生最后时刻,他才觉悟到是自己失去人性让自己失掉了生命,才说出了“我固当死”,只是悔之晚矣!

长平之战场面

三、本土派与客卿派的利益冲突,使白起成了牺牲品。

白起:用“一将功成万骨枯”这句话来形容白起,简直不能更合适。白起,大秦帝国的缔造者之一,绰号“人屠”“战争魔鬼”,名将白乙丙后代。征战30年。杀敌军超百万。伊阙之战、华阳之战都是他的作品,当然,他之所以被。

苏代设计了离间之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