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在阻力最大的路上,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
一个人能不能赢,不是看他有多么强的意志力,愿不愿意吃苦,敢不敢拼,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在错综复杂和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找到一条阻力最小的路。
很久以前,有一位厨师向人们展示了三把刀:一把刀,刀口全是豁口,而且只用了短短一个月;一把刀,稍微好点,用了一年,但明显没有新刀的锋芒;还有一把刀,用了整整19年,依然寒光逼人,就像刚刚打磨出来的一样。
如果这是一个《鉴宝》节目,那么看,你认为哪把是真正的宝刀呢?
当然你也可能很不屑,觉得这个问题碾压了你的智商,答案必然是第三把刀。
刘备打仗呢,顶多算二流水平。但是刘备对抗曹操,也打胜了很多战役,比如火烧博望,夺取益州,汉中之战,都是刘备亲自指挥,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刘备自己武功也很高。但是刘备遇到一流将军,还是要吃亏,比如陆逊等。况且刘备。
但让我告诉你,这三把刀没有任何区别,就是三把普通的刀,一样的材质、一样的工艺。可是,为什么当初一样的刀最后却有了那么大的差异呢?原来是因为第一把刀一直在砍牛骨头,第二把刀一直在割筋剔肉,而第三把刀则始终避开骨头和筋节,在筋骨的缝隙中灵活地游走,虽然它已经用了19年,宰割了上千头牛,却不损一丝一毫。
上面这个桥段来自于庄子的《庖丁解牛》。
庄子说的是刀,指的则是人。
在生活和工作中,大多数人天赋相当,资质相等,有着相同的学历、能力和水平,可是为什么毕业进入社会后,有的人一路奋斗,遍体鳞伤,却两手空空,有的人则轻轻松松功成名就呢?
原因在于前者就像前两把刀,硬碰硬,走的是阻力最大的路;后者则像第三把刀,绕开阻力,走的是阻力最小的路。
感觉很累,说明你走上了阻力最大的路
庖丁解牛的故事说明,刘备打对抗路带什么,即使是一把锋利的刀,也不能去砍骨头,砍骨头的刀会残缺。
庖丁解牛的故事说明,即使是一把锋利的刀,也不能去砍骨头,砍骨头的刀会残缺。
位置不符。1、位置不符。刘备打野比打对抗路收益要高的所以不合适。2、升级快。打野升级快对抗路升级比较慢的。《王者荣耀》是腾讯天美工作室推出的英雄竞技手游
同样,即使是一个很强大的人,有着顽强的意志力,也不能去硬碰硬,硬碰硬是一条阻力最大的路。在这条路上,磕磕绊绊,伤痕累累,很可能一事无成,落魄一生。
读《三国演义》时,你是否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最初,刘备和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之后,奔赴疆场,开始还顺风顺水,春风得意,很快便占据徐州,拥有了自己的军队,可是,后来却一个失败接着一个失败,丢了徐州不说,还失散了兄弟和妻子,犹如丧家之犬,一会儿投靠袁绍,一会儿投靠刘表,以至于马跃檀溪,差一点被蔡氏兄妹所害。
为什么曾经一个叱咤风云的人会落魄到这种地步呢?
因为刘备选择了一条阻力最大的路——与曹操对抗。
当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占据天时,兵强马壮,谋士众多,刘备与他对抗,就是走上了阻力最大的路。在这条路上,虽然他凭借顽强的意志力偶尔也能获得一些小小的胜利,但暂时的胜利之后,接下来的则是更大的失败。那段时间,刘备的光景犹如王小二过年—— 一年不如一年。
后来,诸葛亮出现了。
诸葛亮对刘备最大的帮助,就是让他看清楚了自己的处境,弄明白了自己正行走在阻力最大的路上。
诸葛亮告诉刘备,在他面前有两条阻力最大的路,一条是北边占据天时的曹操,另一条是南边占据地利的孙权,走这两条路,与他们对抗,不会成功,只会失败。
但刘备要施展抱负,出路在哪儿呢?诸葛亮给他指明了一条阻力最小的路——攻击刘璋,占领西川。
毫无疑问,与强大的曹操和孙权相比,刘璋最弱,攻击刘璋遇到的阻力最小。事实证明,诸葛亮的意见是正确的,正是在这条阻力最小的路上,刘备才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建立蜀国,开创了三国鼎立的时代。
从历史回到现实,从小到大,我们都被灌输这样的观念: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只有努力,才能成功;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诚然,取得成功的人,没有不努力不吃苦的,但一味地努力吃苦,并不意味着就一定能成功,关键要看所走的路。刘备带领自己的团队拼着十二分的精神,走在和曹操对抗的道路上,不可谓不努力,但只因为走的是阻力最大的路,结果用努力换来的是屡战屡败。而后来在阻力最小的路上,他的努力才获得了丰硕的成果。
我自己也有这样的经历。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赶上了那场史无前例的下海经商大潮,我脑袋一热,便辞掉了国家机关的工作,投身进商海的波涛汹涌之中。
那些年,脑力与体力倒挂,从体制内出走,就意味着把生命还原到最原始的状态,放下大学里所学的知识,抛开文化人的矜持,只留下最低级的生存本能,以及身体里的体能,在商海中搏杀。
我开过宾馆,搞过餐饮,但不成功;后来又在国内倒腾过水泥,在国外倒腾过服装。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在东欧的冰天雪地里,我与那些来自浙江和福建的农民混在一起,每天起早贪黑,扛箱子、练地摊、卖苦力,虽然用尽了吃奶的力气,但一个文弱书生如何能竞争过他们?结果仍然是失败。
一天,大雪纷飞,在服装批发市场里,一位浙江青田的农民对我说:“你呀,最大的毛病就是读书太多,太迂腐。你看我,既没读过书,也没文化,过去是杀猪卖肉的,现在却能把服装生意做得这么红红火火,我就适合干这个。论读书,我不行,论倒腾服装,你不行。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
听完这位屠夫的话,我瞬间化成了一座冰雕,一动不动僵硬在风雪里。他说的没错,这些年来,我历尽艰辛,不断努力奋斗,却一败涂地,正是因为自己走错了路——对于我来说,倒腾服装并不擅长,在这里吭哧吭哧硬着头皮干,就是走上了阻力最大的路。在这条路上,不管自己如何拼搏,都竞争不过他们,除了累死累活之外,一无所获。
想到这里,心中满是悲凉,甚至有些绝望。
如果刘备不打野,可以选择上单,虽然没有太多优势,但是抗压游走也是可以的,上单的位置无论是谁,都可以上单,只是能不能打出优势,打不出优势就好好补兵发育,等待队友支援,如果清兵快可以去支援其他路。当然为了团队考虑。
想想看,你满怀希望走上一条路,吃了那么多苦,受了那么多累,虽然两手空空,却还在顽强坚持,因为你相信“只要咬牙坚持,你终将成为无与伦比的自己”;你相信“世间所有的美好,都是因为坚持”;你甚至还相信“你所受的苦,总有一天会照亮你未来的路”……可是,猛然之间,你却发现自己的坚持毫无意义,甚至愚蠢透顶,那时的你,该是多么的沮丧和失望啊。
在自己的心被屠夫的话撕成百万碎片之后,我渐渐变得清醒起来,既然倒腾服装是一条阻力最大的路,那么,我就应该另辟蹊径,去找一条阻力最小的路。就这样,我果断放弃了国外的一切,回到了国内,进入了出版领域。
现在想来,文化人去练地摊,倒腾服装,吃尽苦中苦,未必能成为人上人,但文化人干文化事,无疑轻车熟路,遭遇的阻力最小。所以,在这条路上取得一点成果自然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无论是古人的故事,还是现实的经验,都说明,一个人能不能赢,不是看他有多么强的意志力,愿不愿意吃苦,敢不敢拼,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在错综复杂和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找到一条阻力最小的路。如果他不幸走上了阻力最大的路,不管他有多努力,付出了多少心血,都不会成功。
看看自己,想一想,现在的你走的是一条怎样的路?
你是不是每次下决心走上某条路时,开始还算顺利,接着却感觉阻力越来越大,步履艰难?
你是不是一直在努力改变现状,想要有所突破,比如获得理想的工作、苗条的身材、美满的婚姻,以及令人羡慕的成就,但不管你如何奋斗,如何拼搏,尽管中途可能会取得一点成绩,但最终都会遭受更大的失败?
你是不是感觉自己就像掉进旋涡,即使使出全身的力量挣扎,也无法摆脱困境,浑身上下充满了无力感?
生意场上有一句话:“赚钱的生意不累人,累人的生意不赚钱。”
不只是做生意,在其他方面也一样。如果你一直很努力,累个半死,却没有什么收获,就要注意了,你很可能走上了阻力最大的路。
已经前行了很远,突然又滑回原点
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工作中,人都会遇到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困难,这些困难形成重重阻力,限制了人们生存的空间,以及发展的道路。
实际上,那些很容易克服的困难都不叫困难,那些无论如何也克服不了的困难,才是真正的困难,正是这些困难横亘在那里,堆积成一条阻力最大的路。
面对这样的困难,我们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呢?
长期以来,有多少人在你的耳边喋喋不休:
说什么“困难像弹簧,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
说什么“只要脊梁不弯,就没有扛不起的山”。
说什么“不怕山高,就怕腿软”。
……
这些热气腾腾的鸡汤,看似充满力量,实则没有多少营养,甚至还是砒霜,它们无非是忽悠你要迎难而上,与之硬碰硬,就像挤压弹簧一样。
但真相果真如他们说的那样——你越硬,弹簧就越软吗?
绝对不是!
压过弹簧的人都知道,当你拼尽全力挤压弹簧时,弹簧确实会暂时退缩,但弹簧越退缩,它集聚的反弹力就越强大;与此同时,你胆战心惊,不敢有丝毫放松,只有不断地施加更大的压力,才能勉强压制住它的反弹。但你总有精力耗尽的时候,这时你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疲惫、无力,直到心力憔悴,寸步难行,无力再战,一松手,就被弹簧强大的反弹力狠狠地打回原形。
你与弹簧的首次较量,就这样以你的失败收场,你身心疲惫,心灰意冷,开始屈服,想想还是算了吧。但当精力得到恢复之后,你又会心有不甘,为什么不再试一试呢?一试才知道,等待自己的还是那个结果,你不得不再次屈服。就这样,你不断挤压弹簧,弹簧不断反弹……如此来来往往,循环往复,你累得精疲力竭,但生存空间却没有任何拓展,奋斗了很久,依然保持原样。
我们可以把这种应对困难的方式称之为“对抗——屈服——再对抗——再屈服”反应模式。
我们可以先用本体的血量扛住敌方部分输出,然后再开启大招去做一个后续的反打,毕竟刘备开启大招的时候也是一个霸体状态,而且敌方爆发打了一半,然后我们再开启护盾,敌方不仅打不断我们的护盾而且自身的后续输出也就不足了。
所谓对抗,就是与困难正面搏击,硬碰硬。
所谓屈服,就是碰到困难望而却步,停滞不前,就像被弹簧压制,动弹不得,安于现状,认为自己的一生也就这个样子了。
“对抗”和“屈服”看似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但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它们就像是一个钟摆的两极,很多人都在这两极所设定的区间内荡来荡去,起起落落。他们一次次迎难而上,又一次次败下阵来,不是跋涉在对抗的路上,就是深陷在屈服的泥中,不断重复同一种反应模式,也不断获得同一种结果:努力——失败——再努力——再失败……直到在困难面前耗尽心血,再也无力对它发起新的挑战。
“对抗与屈服”的反应模式犹如一个难以破解的魔咒,禁锢了很多人的生活和工作,使他们在困境中徒劳地挣扎,看不到光明的前途。
看一看你的身边,那些今天屈服于困难的人,昨天也曾努力过、奋斗过、拼搏过,也曾奋力将弹簧压缩过,最后是因为一次次失败,一次次被困难的弹簧弹了回来,才让他们面对困难无动于衷,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样子,完全屈服了。
这种不断在“对抗与屈服”之间徘徊的反应模式,可以形象地称之为“弹簧路线”。
走弹簧路线,公司的生意会像坐过山车一样,赚了一点钱之后,很快又会赔进去,经营很多年始终不能盈利。
走弹簧路线,你的人生会起起落落,不断在一个固有的模式中循环,高点转瞬即逝,却在低谷长期徘徊。
走弹簧路线,你企图改变人生和命运的一切努力,最后都打了水漂,结果甚至更糟。
减肥的例子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某一天,也许是你在镜子中看见了自己的那张胖脸,或者是听见了别人的议论,抑或在旧照片中端详曾经苗条的自己,你难过得要命,心想再也不能这样过,再也不能这样活,你暗下决心减肥。那么,现在就让我们来看一看,你是如何在弹簧路线上吞下“努力与失败”不断轮回的苦果吧。
在下决心减肥的时候,你的目标是挤压身上的那一身赘肉,你发誓不减掉体重变得苗条,绝不罢休。
他在对抗路甚至可以以一敌五,蒙恬的技能带霸体,可以减轻所受到的伤害。另外蒙恬的爆发力也很恐怖,面对对面的射手可能戳两枪就解决了。蒙恬最厉害的是他的大招,可以抵挡很多伤害,优势的时候可以越塔强杀对手。在对抗路。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你拿起了你的精神利器——意志力,试图要用它来控制饮食,压抑食欲,并进行高强度的锻炼。
显而易见,这样的减肥,其实就是用意志力对抗食欲,与之硬碰硬。当你运用这种方法与身体较劲儿的时候,你已经走上了一条阻力最大的路。毕竟食欲是生命中最根本的欲望,你想用意志力去对抗食欲,本身就是一场没有胜算的战争。这种情形就像压制弹簧一样,开始还比较容易,但到了一定程度之后,你会发现自己越努力,遇到的阻力越大,你感觉到饥饿、疲惫、百爪挠心,到头来一不留神,管不住的那张嘴让你一夜之间前功尽弃——你狂吃海塞,控制食欲的意志力迅速崩塌,体重像弹簧一样迅速反弹,很快恢复到从前,几个月的努力和坚持都白费了。你已经前行了很远,却又回到了起点,只好放任赘肉肆意生长。
在这世上,最令人气馁的事情莫过于,你努力奋斗了很久,好不容易慢慢爬上一个高点,可是当你还没来得及高兴的时候,突然就出现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弯,你开始直线下跌,一直跌到谷底。
看看大街上晃荡的胖子们,也许他们每个人都有一段不为人知的减肥史,一段减肥失败的苦涩记忆。
问题像胡子,不断剃,不停长
你一定对下面的这句话深有同感:问题像男人的胡子,不断剃,又不停地长,你永远都在那里解决问题,而问题又会不断产生,忙来忙去,永远也解决不完。人一旦被这些没完没了的问题纠缠,就放慢了前行的脚步,走在了一条阻力最大的路上。
作为一名公司高管,有的人每天一上班,就要面对办公桌上一大堆亟待解决的问题,有的似曾相识,有的是一副新面孔,新老问题交集,令人应接不暇。
作为孩子的父母,有的人面对孩子束手无策,为什么我的乖宝贝会变成熊孩子,告诉他多少次不要和小朋友打架,可总是带着伤痕和委屈的哭腔回来……孩子的问题一个接一个,让人心力憔悴。
作为一名公务员,上要满足领导的特殊要求,下要处理普通百姓的繁杂诉求,按下葫芦浮起了瓢,似乎永远有解决不完的问题,搞得自己就像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
作为个人,每天的生活看上去忙忙碌碌,其实是在各种问题之间疲于奔命,结果怎么样呢?问题一个也没少,也许还越来越多。
作为一家企业,似乎每个员工都干劲十足、热火朝天,但公司业务却没有多少改变,越忙越乱,眉毛胡子一把抓,刚捋顺了这个,又搅乱了那个,永远没有清清爽爽的一天。
……
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在我们的公司和单位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永远解决不完问题的胡子现象呢?
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面对问题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处理”。处理问题,就是把问题放在自己的对立面,这让人不知不觉地陷入“对抗与屈服”这样的反应模式,把小问题,激成了大问题;把大问题,磨成了老顽疾。
用这种反应模式解决问题,问题貌似得到了解决,但“根本”依然存在,并没有斩草除根,只是潜伏下来,伺机复发。快则几天,慢则一年,或者几年,这些问题就会原封不动冒出来,或者换一副面孔又重新站在你的面前,朝你挤眉弄眼,让你感到有一种被嘲弄后的愤怒和沮丧——你恨它,讨厌它,却又干不掉它。
我生活的地方,是北方一座以干旱少雨而著称的城市,但奇怪的是,每年的七八月份,这个城市都要面临内涝的考验。为了解决内涝的问题,排水管道每年都会被挖开,或清理,或扩大,但是每年的“看海”大片依然准时上演。
年年疏通管道,为什么还是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呢?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呢?如果仔细考察一下城市的发展历史、建设现状,就会找到答案。
作为一个干旱地区,河道多年无水,或被开发成了农田,或成了垃圾场。城市建设突飞猛进,钢筋水泥占据了每一个角落,要找到一块吸水的土地,也成了一种奢望。住宅小区不断开发,很多都集中在地势平缓的地方……这些状况如果不发生改变,内涝的问题便没有彻底解决的一天,仅仅疏通排水,加大管道,只能治标,不能治本。
我们把自己锁定在危机状态中,像一头愤怒的公牛,肾上腺素陡然升高,肌肉紧张,随时准备一头撞向什么东西。有人做了某件事情,我们义愤填膺要给他点颜色瞧瞧;有人说了某些话,我们恼羞成怒针锋相对。我们常常是还没有搞清楚到底是什么问题,就先被自己的情绪绑架采取了行动,而人在这种状态下的所作所为,往往是盲目的,不但找不到问题的症结,还会把事情办砸,惹出一堆别的问题,就像本想得到蜂蜜,却捅了马蜂窝,吃不到蜂蜜不说,还要被叮上一身的包。
在人们的生活中,尤其是在企业管理中,这样的事情很常见,原本一个小问题,一件小事情,一个小麻烦,用这种反应模式去处理,不仅没有解决,反而把事情弄得越来越僵,把问题越弄越大,成了大麻烦,以至于不可收拾。
沿着阻力最小的路行动
“反抗与屈服”是对事物的机械反应,也是本能反应。它并不能解决问题,只是暂时压制了问题,并不能克服困难,最终只会被困难压制。
这种本能反应,在动物界普遍存在着。
很多年前,我们家曾经养过一只猫,每当把它逼到墙角的时候,它都会本能地对抗,用锋利的爪子狠狠地抓你,现在我妻子的手背上都还留有猫抓的痕迹。可是,当它感觉对抗无济于事后,又会缩成一团,趴在那里一动不动,变得“屈服”。
人是万物之灵,与动物有着本质的不同,但即使是人,如果采取“反抗与屈服”的反应模式,结局也很可怕。
刘亚洲上将写过这样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南京被日军占领后,上万名中国俘虏,在区区十几个日本兵的押解下,“平静地”走向屠场,没有人想到逃跑,更别说反抗了。
任何人看了都觉得不可思议。
上万名中国士兵即使手脚被捆绑,身无寸铁,也一定能找到方法对付区区十几个日本士兵。在这之前,他们抗击日军是那么的英勇顽强,不怕牺牲,但现在为什么又变得如此温顺和懦弱呢?
后来,才明白,人一旦陷入“对抗与屈服”的反应模式,思维就会变得僵硬,不会再变通,也缺少了创造力。这种思维是直线式思维,直来直去,没有拐弯——线的一头是对抗,对抗失败之后,只能走向线的另一头——屈服,做俘虏,任凭摆布。
不管是谁,只要陷入“对抗与屈服”的反应模式,就不可能从绝境中突围。突围不能硬碰硬去对抗,也不能屈服,必须另辟蹊径,在强大阻力的薄弱环节中找到阻力最小的路。
一年夏天,回四川老家,与几个朋友相约开车去若尔盖草原游玩,这里海拔在3000到4000米之间,那低垂的天空、翻滚的白云、一望无垠的草地、鲜艳欲滴的野花,以及成群成片的牦牛,无不令人心旷神怡。
可是,草原很快就向我露出了它的另一面——高原反应,只要行走得稍微快一点儿,就会感觉到心慌、头晕、目眩。
晚上,当地朋友做东请我们吃饭,问我:“能不能喝酒?”
我使劲儿摇了摇头,但就是这个平常的摇头动作,也让我头晕了好久。
第二天,我们去游览九曲黄河第一弯。
慢慢爬上山坡,放眼望去,远处一条宽宽的河流一个急拐弯之后,蜿蜒东流。朋友在一旁指点江山,我一边回应朋友的热情,心中却想起了80年前这片草地上发生的故事,想象着当年红军穿越草地时的情形。
曾几何时,红军面对敌军的重兵围剿,错误地选择了与敌军硬碰硬的策略,结果陷入了几近毁灭的境地。
但为什么红军在最绝望的时刻能够化险为夷呢?
因为他们进行了长征。
为什么长征要选择爬雪山过草地呢?
刘备本人不推荐打对抗路,典韦的话还是可以打的,只不过要多游走支援。因为太强了,容易被针对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为何刘备,典韦只能打野不能上单,上单就会暴毙?个人感觉刘备和典韦作为战士打野,都有很明显的弊端。
因为这是一条阻力最小的路。
虽然这条路上的自然条件恶劣,空气稀薄,人烟稀少,食物短缺,但是却可以避免与敌人正面接触,避免硬碰硬。
……
望着奔腾不息、曲折东流的黄河,我想,不管是当年的四渡赤水,还是爬雪山过草地,都没有陷入“对抗与屈服”的反应模式,而是另辟蹊径,创造性地走上了一条阻力最小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