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上单刀赴会是谁?在历史上,单刀赴会的并非关羽,而是鲁肃。这一历史事件记载于《三国志·吴志·鲁肃传》中:“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诸将军单刀俱会”。在这次会面中,“单刀”指的是军士佩戴的军刀,而非关公所持的大刀。“单刀会”上,鲁肃以他深邃的政治见解和大义凛然的言辞,成功说服了关羽,那么,正史上单刀赴会是谁?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历史上真正“单刀赴会”的人是谁。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三国演义》中,关羽有一个“单刀赴会”的故事。但是在历史上单刀赴会的却不是关羽。如题,历史上真正“单刀赴会”的人是谁?
历史上真正“单刀赴会” 的是鲁肃。建安二十年(215年),刘备占据益州后拒绝归还荆州。孙权一面命令吕蒙强行攻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一面命令鲁肃守巴丘(今湖南岳阳),防备关羽增援。吕蒙陷三郡后,关羽果然南下,被鲁肃堵住。鲁肃以大局为重,为了说服关羽以维持联盟,邀请关羽到约定地点会谈。谈判前,鲁肃的部下担心对方会设下“鸿门宴”,不同意他冒险去见关羽。但是,鲁肃从大局出发,毅然决然地带着几个部将,佩挂单刀赴会。
image.png
在谈判桌上,鲁肃不顾危险,据理力争,“厉声呵之,辞色甚切”,驳得关羽面红耳赤,理屈词穷。尤其是鲁肃的一番慷慨陈词,更是令关羽哑口无言:“当初刘备在长坂坡时,兵马不足,计穷虑竭,吴主同情刘备没有栖身之地,才割爱借荆州以济其患,使有所庇荫。但刘备矫饰私情,已取得益州,还想兼并荆州,这种行为连凡夫俗子都不忍心去做,何况还是有头面的领袖人物呢!我知道有这样的话:贪而弃义,必为祸。将军你我都是重任在身的人,如果不能明白道理,做不到以义辅主,反而一味袒护其短,哪里会有什么帮助呢?”最后,孙刘两家达成协议:平分荆州,“割湘水为界,于是罢军。
单刀赴会的主人公是关羽。 江东吴国鲁肃欲杀关云长,夺会荆州,故在江边亭内摆下“鸿门宴”,亭外设下刀斧手,掷杯为号,群起杀之。关云长明知是计,却仅带周仓一人替关云长拿刀,孤舟渡江前来赴宴。
是鲁肃
小说《三国演义》有关“关云长单刀赴会”这一故事,描写可谓精彩。
刘备率荆州兵攻下西川,孙权闻讯,愤怒异常,怒斥鲁肃,于是鲁肃便在临江设宴约请关羽共话荆州归还之事,同时遣吕蒙和甘宁在两翼设伏,若关羽拒还,则杀之。而早有预感的关羽却毅然往之,只八九侍从跟随。鲁肃席间索要荆州,却得关羽回绝,“乌林之战,是我主亲冒矢石,全力破敌,荆州本来就是我们的。”而鲁肃反讥道,“当年刘皇叔被曹操狼狈不堪,兵败长坂坡,技穷力尽,欲远逃,是我主孙权看他居无定所,借荆州与之,以图后功;而你主刘备却罔顾信义,取西川,占荆州,在道义上有些说不过去吧!”就此问题,双方争执不下,周仓大吼:“天下土地,惟有德者居之。岂独是汝东吴当有耶!”关羽怒,斥周仓无礼,令关平驶船来接。关羽右手提刀,左手挽住鲁肃手,把他扯到江边,尔后,跳上快船,顺风而去。这就是闻名遐迩的“关云长单刀赴会”的故事。
是鲁肃
对此,《三国演义》可谓描写精妙。那么,“关云长单刀赴会”的故事在史书是否也有其精妙的记载?!
其实,历史上确有“单刀赴会”一事,但行此事者并非关羽,而是鲁肃。
据《三国志·吴书·鲁肃传》载,刘备得益州后,孙、刘争荆州三郡,鲁肃驻军益阳,和关羽相据。
在历史上,单刀赴会的并非关羽,而是鲁肃。这一历史事件记载于《三国志·吴志·鲁肃传》中:“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诸将军单刀俱会”。在这次会面中,“单刀”指的是军士佩戴的军刀,而非关公所持的大刀。
“单刀会”上,鲁肃以他深邃的政治见解和大义凛然的言辞,成功说服了关羽,使双方达成和解,缓解了紧张局势。随后,孙权与刘备商定以湘水为界,划定了各自的疆域,双方罢兵。鲁肃以其卓越的智慧和勇气,化解了一次重大危机,使孙刘联盟得以暂时维持。
鲁肃的这次行动,不仅展现了他作为政治家的智慧与谋略,更体现了他卓越的外交才能。在三国纷争的背景下,鲁肃的行动为三国之间的关系带来了和平的可能,也使得孙刘联盟得以维持,为之后的历史发展奠定了基础。
通过这次单刀赴会,鲁肃展现了其非凡的政治智慧和外交才能,不仅化解了危机,也为三国之间的和平相处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这次行动,不仅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也成为后人传颂的佳话。
演义里面讲的单刀赴会,是关羽去单刀赴会,然后其实正史上面讲的单刀赴会的人是鲁肃,大概历史是关羽和鲁肃约定在了一个第三方的位置谈判的,原文是: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诸将军单刀聚会。
以上就是正史上单刀赴会是谁的全部内容,单刀赴会是鲁肃.《三国志·吴志·鲁肃传》:“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诸将军单刀俱会”。此次会谈后来被称为“单刀会”。“单刀”乃军士之兵器佩刀,而非关公的大刀。“单刀会”上,鲁肃一番大义凛然的分析,说得关羽唯唯而退。双方经过会谈,缓和了紧张局势。随后,孙权与刘备商定平分荆州。